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面臨太自由太民主危機

2015年06月08日 10: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6日社論説,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出席洛杉磯臺僑晚宴時表示,臺灣與美國擁有共同的語言,就是“民主、民主、及民主”;美國支援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與理念不會改變,臺灣也一樣。乍聽起來,她的話非常合邏輯,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有值得商榷餘地。

  不是自由民主不好,而是臺灣目前是否適合這樣太自由太民主生活方式?近幾年,馬英九被羞辱得一文不值,甚至連不堪入耳髒話都冠上他的頭頂,是他涵養太好,還是民眾太過自由民主?一時還找不出恰當的準確答案。大家都稱讚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治國有方,實際上他是在民主制度中含著適度的專制手腕,才把新加坡社會管得井井有序。民主是進步象徵,可是太民主可能流於散漫;自由是權利的享受,可是太自由可能失去約束能力。我們絕對支援自由民主生活方式,不過,我們希望有妥善制約力道和法治管束,免得發生了驚天動地災難,還在那兒七嘴八舌的爭議不休。

  北投小二劉姓女童慘遭割喉死亡事件,再度引發廢除死刑與否的爭辯,正反雙方均有充分立足點,只是切入點不同而已。馬英九強調:“現階段無法全面廢除死刑”,臺北市長柯文哲則直言:“如果不死刑,那麼要終身監禁,不能假釋”,他們説的都有道理,只是問題又來了,那就是目前監獄早已“人滿為患”,“法務部”正在研議擴大電子監控適用罪名和對象,初步擬包括酒駕犯、家暴犯、吸毒犯、吸毒假釋犯或無串證之虞的交保被告。這顯然跟柯文哲想法不一樣。民眾擔心這些受刑人一旦混入社會,若再發生不幸事件,又該怎麼善後?臺灣地方小,犯人多,是件很頭痛事情。年輕人個個要爭自由,爭民主,不幸多不好好珍惜這些高品質的生活體驗,有時享受過了頭,而做出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像隨機殺人就是一件怵目驚心犯行,精神科醫師黃偉俐指出,分析一些隨機殺人社會事件,犯罪者共同特點為20到40歲男性,失業,多半人際關係很疏離,或患有精神疾病。這些特徵,在在説明一點,那就是有犯罪傾向的行兇者,容易因為受到環境刺激導致身心強烈反應,而釀成暴力侵犯的不法行為。防範、輔導與治療,應該是事前最有效的措施。

  社會殺人事件層出不窮,沒預警發生刑事亦相對增加。有人看對方不順眼,就砍他兩刀;有人在車上因座位糾紛,就狂揍猛毆一番;有人因兩車競逐,怒火攻心,下車就拔槍相殺;有人因追不到女友,乾脆當街蹂躝至死。這些重大刑案,都因為“我高興,我就想這樣”,所謂人權、人性、人格、人命,能值多少錢?在他心目中,只有自己,哪管別人死活和安危,他自由慣了,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自己活得不耐煩,還要找個陪葬犧牲品。天理、公義、人道、法條,又産生了什麼作用?自由與民主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産物,被一些為非作歹,喪心病狂的人,踐踏得面目全非,我們反對過度自由民主的理念,以免良法美意淪為犯罪的藉口。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