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當民主只剩下投票 政治只剩下選舉

2015年06月08日 10: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6日社論指出,蔡英文正在美訪問,國民黨候選人仍處於難産,臺灣民眾則陷在不由自主的2016選舉熱潮中。社會被選舉圍困的氣氛,仿佛永遠都籠罩著臺灣;但如果人們還記得民主政治的目的,此時看看悄然無聲的“行政院”,以及3年多來交不出幾件像樣法案的“立法院”,不妨自問:無限的廝殺能改變臺灣的命運嗎?

  當民主只剩下投票,政治只剩下選舉,那麼,民主政治就被掏空到只剩一副皮囊了。不幸的是,今天臺灣的情況,已經差不多走到了這個地步:朝野政黨,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取得政權,不在乎自己能留下什麼政績;“立法委員”心心唸唸只有作戰策略,終日算計對手,不在乎能為民眾解決什麼經社大計。更可憐的是社會大眾,一次次跟隨藍綠的魔棒起舞,對不同陣營的同胞充滿了怨怒和仇恨,卻未意識到自己變成了政客的玩物,亦未意識到臺灣已逐漸被撕裂成互不相容的兩半了。

  先看“立法院”的運作。“立法院”是臺灣最高民意機關,也是典章制度的主要制訂部門。這幾年,“立法院”的表現卻是每下愈況,不僅訂不出合乎社會變遷需求的法制,甚至弄不清立法的旨意與法案的優先順序。諸如服貿、貨貿、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之類的敏感性法案,遲遲無法審議也就罷了,就連稅法、食品安全之類的民生法令也是屢修屢改,始終趕不上實際問題的進度。試想,100多名“立委”每天西裝革履地在那裏開會,不時還要延會或加開臨時會期領取加班費,多數議題卻往往無疾而終。這樣的“民主真相”,民眾看到了嗎?

  一個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立法院”,它的存在只為了讓朝野“立委”登臺作秀、相互杯葛,累積自己的相罵本;那麼,選民辛辛苦苦選他們出來,目的是什麼?以“立法院”討論了幾個月的“修憲委員會”為例,藍綠“立委”其實早就心裏有數,知道這只是一場假戲,卻仍不時放話動員,讓社運團體配合造勢;這樣的操作手法,不嫌卑劣嗎?民眾眼睜睜看著現任“立委”在那裏推諉塞責、怠忽職守,而不去追究、譴責,卻一頭熱地栽進一場場“立委”選舉中去支援這個或那個;如此,選民不是自我作踐嗎?

  再看行政部門的運作。“總統大選”的勝選者取得執政權,責任是在打造社會願景,開拓社會視野,帶領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而不是只為了佔據職務、分配資源、表現威風,乃至於篡改歷史及主權認同。陳水扁執政的8年,以貪腐無能入獄收場;而馬英九的7年多,則在軟弱、散漫中逐漸失去了民心,“閣員”們甚至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中自我局限于無為與觀望,完全浪費了人民的支援。試想,明年將産生的新“總統”,如果對臺灣過去15年的荒疏、倒退缺乏反省,對於臺灣撕裂與認同紛亂的現象毫無警惕,人民循例再選出新領導人,難道不會再陷入新的對峙輪迴?

  民主選舉原是一個定期投票的“和平易幟”機制,但臺灣的民主政治,卻變成了一種終年延續不斷的內耗式戰爭。去年剛選完“九合一”,就有人問柯文哲要不要選“總統”,原因無他,“民氣”已經變成一種不可自拔的政治賭盤。同樣的情況,全臺有許多剛剛當選地方議員的人,短短不到半年,馬上要轉換跑道改選“立委”。然而,許多選民對此竟也不以為兀,覺得“更上層樓”比政治承諾重要,這才是令人費解之處。

  臺灣政治只剩下“選戰”的驅動,而無力回歸“治理”的主軸,這正是民主最大的失落。如果政治人物只熱衷選舉,卻無法在競選過程中激蕩新的思維或提煉新的動力;如果選民太健忘、太情緒化、或太容易被煽惑,而無法在各種政治場域對政治人物提出持續且有效的鞭策;那麼,選民最終將淪為一顆顆任人擺布的棋子,不知道自己將被置於何方,就更無力阻止臺灣迷途的命運。

  心中只有選舉的政黨,將不會記得政治是要服務人民;而選民如果只剩下一張賭爛票,民主政治也將註定不會有實質內容。回想2000年前後,政治人物還懂得在選舉中吹捧人民為“頭家”;而現在,選民被忘得一乾二淨,卻是“婉君”在網路上拼命幫政治人物作先鋒打頭陣。這點,恐怕比“政治只剩下選舉”還令人感到悲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