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九二共識是“維持兩岸現狀”基礎

2015年05月06日 10: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到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行。這也就是媒體所稱的“習朱會”,雙方針對近期兩岸關係發展進行意見交換,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確實起一定的正面效益。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6日對此發表評論説,朱主席針對兩岸協商基礎“九二共識”説到:“在這樣的基礎上,雙方進行了很多次的會談,把原來兩岸之間對抗、甚至很多紛擾,轉化成和解、交流,我想這樣的歷史,也形成兩岸共同交流的基礎”。由朱主席的談話可知,“九二共識”不但是兩岸協商的基礎,更為兩岸的交流合作奠定根基。

  而習近平總書記則説“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指出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十年來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開闊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光明前景,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到了兩岸同胞的廣泛支援與認同,也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與讚揚”。

  事實上,兩岸因為有“九二共識”,才能擱置爭議、維持現狀、務實展開協商,1993年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簽署四項協議(包括: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為兩岸協商開啟大門。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也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順利恢復兩岸海基海協兩會協商,迄今舉行10次會談,簽署21項協議,大幅降低兩岸人民往來的時間與成本,也為兩岸企業創造前所外有的良好經營環境。

  因此,不論政治人物在主觀意識上喜不喜歡“九二共識”,在客觀環境上,“九二共識”確實擱置了兩岸敏感的政治爭議,讓兩岸能務實協商解決交流所衍生的各項議題,開創了66年來最佳的兩岸關係,也為臺灣人民與後代子孫開創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大環境。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迄今仍然不承認“九二共識”,也曾提出兩岸關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後來又提出非常含糊的“臺灣共識”,然而,絕大多數民眾不了解蔡主席兩岸政策的真正意涵,也無法得到大陸方面相關的回應,所以無法取代“九二共識”,成為新的兩岸協商基礎。

  臺北市長柯文哲也曾提出:“九二共識”是1992年的,今年是2014年,為什麼要拿22年前的共識作為今天討論的基礎?他認為兩岸與其講共識,不如講價值,因此他提出“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等“四個相互”來推動兩岸關係,但也無法得到兩岸共鳴。

  在兩岸尚未形成新的政治協商基礎之前,“九二共識”確實發揮了極大的效果,尤其是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大陸已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地區與第二大進口來源、更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出口金額大於進口金額)來源與臺商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在兩岸交流如此密切的情況下,雙方絕不能再像1950至1960年代一樣武力相向,而是要和平穩定、維持現狀、分工合作、共創雙贏。

  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但可以“維持現狀”,又能在不損及國家主權與尊嚴的前提下,使得雙方經貿往來都得到巨大發展,呈現互利雙贏狀態,希望朝野各界對“九二共識”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再刻意否認“九二共識”或是污名“九二共識”。

  總而言之,“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現狀的基礎,更是推動雙方關係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根基,希望臺灣朝野及民間各界要好好維護“九二共識”,讓兩岸協商持續進行,讓雙方人民有安心的生活環境、雙方企業有安定的經營環境、雙方經濟能有安全的發展環境,這才是臺灣永續發展的根基,也才是2300萬人民幸福的源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