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堅持“九二共識” 推動兩岸關係質的躍升

2015-05-06 08: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石正方5日在華廣網刊載文章,分析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九二共識”這一重要基礎上取得的豐碩成果。文章指出,沒有“九二共識”,就不會有兩岸政治互信;而沒有兩岸政治互信,就不會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利好環境,兩岸制度化協商也將寸步難行、無從企及。事實上,“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石一直在兩岸關係演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全文內容如下: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新時期,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可喜局面: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的交流突飛猛進,並且在規模擴張同時不斷上升到新層次;兩岸兩會協商成績斐然,所簽署的21項協議涉及兩岸經貿交通、旅遊、食品安全、共同打擊犯罪、漁業合作、智慧財産權保護、醫藥衛生等眾多領域,極大地推進了兩岸交流的機制化建設,為增進兩岸民眾福祉提供了制度保障;兩岸官方交流、政黨交流、城市交流、地方縣市交流、企業社群及基層民眾交流平臺紛紛涌現,兩岸經濟、社會聯結空前緊密,共同利益基礎日益堅實;通過兩岸相應的溝通機制、平臺以及大陸對臺惠民政策的實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切切實實惠及了臺灣民眾。

  2008年以來兩岸交流與合作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究其根本,主要得益於三方面因素。一是民眾需求所提供的發展源動力。兩岸關係從嚴峻對立、開啟對話、互動協商到和平發展大局的形成,其間充滿曲折、動蕩甚至危機,然而兩岸關係始終能夠在波折中保持大方向,在危機中生出新契機,一路克難前行,表明兩岸和平發展順應民眾需求,是歷史的潮流所向、兩岸民心所向。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利好環境。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階段,和平發展利好形勢極大地激發了兩岸民眾對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參與意願,為兩岸諸領域交流合作的繁榮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三是兩岸機制化協商所提供的制度保障。2008年以來,兩岸兩會協商循序推進,取得了一系列協商成果,推動兩岸交流的制度化建設和政策環境的改善,其中兩岸“三通”的實現與ECFA等協議的簽署,有效降低了相關政策壁壘,大幅度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效益提升。

  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兩岸關係的大發展和兩岸交流合作的大跨越。而這三方面能夠相輔相成,則得益於兩岸堅持“九二共識”、確立“九二共識”作為對話協商的的政治前提。沒有“九二共識”,就不會有兩岸政治互信;而沒有兩岸政治互信,就不會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利好環境,兩岸制度化協商也將寸步難行、無從企及。事實上,“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石一直在兩岸關係演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回溯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進程,“汪辜會談”、“胡連會”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之所以能夠在重要的歷史節點發揮重要作用,開啟兩岸關係的歷史新階段,關鍵是因為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找到了理念契合點,進而依據一個中國原則,求同存異,以兩岸民眾福祉為依歸,建立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願景。而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分別拋出“兩國論”、“一邊一國”主張,破壞“九二共識”基礎,兩岸關係因而出現動蕩和危機。

  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均表明,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朝向和平發展邁進,就會保障兩岸民眾的福祉增進;而偏離“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遭受挫折、出現停滯甚或倒退,兩岸民眾的福祉則蒙受損失。近年來,兩岸交流與合作在快速拓展的同時,也日益涉入“深水區”,碰觸到社會、文化、政治層面的敏感性、深層次問題,加之全球大環境下島內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民眾所得縮水及利益分配矛盾顯性化,島內政治生態演變、民粹政治色彩趨於濃厚等因素,致使兩岸關係的發展環境複雜化。特別是2014年島內發生“太陽花學運”,堅持“九二共識”、擁護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執政的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一時之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蒙受不確定性陰霾,甚而導致悲觀情緒的出現。

  事實上,跌宕起伏、曲折前進,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特徵。兩岸關係在經歷量的快速積累後,必然要面對質的躍升,而質的躍升也是一種“涅槃”的過程,體現為各種矛盾衝突尖銳化、複雜化,分異化,最後重新組合、確立新結構新“質態”。值此形勢下,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分裂主義,順應民眾需求,務實推進兩岸交流與合作,著力打造兩岸共同利益,累積和培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是應有的選擇。(石正方,作者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