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兩岸和平發展10年的經驗和啟示

2015年04月20日 11: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8日發表評論説:10年前舉行的“胡連會”,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雙方在此路線上走到今天,已累積了相當豐富的互動經驗,也應該得到諸多有用的啟示。其中,雙方經貿關係發展所顯現的“中流砥柱”功能,理當是最重要的啟示,也最值得兩岸雙方共同予以珍視。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回顧2005年4月29日,當時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和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歷史性會談,創下60年來國共最高領導人首度接觸的紀錄。該次會談,確立了“九二共識”的共同主張,且雙方共同體認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因而兩岸關係由此開啟和平發展路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當今我們也要提出一些看法,供國共兩黨及兩岸各界參考。

  首先要強調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確是普受民間認同的“兩岸價值觀”。各界當記得,此一價值觀首次“發功”,是在2008年臺灣的“總統大選”之時,即當時首次代表國民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馬英九,以兩岸和平發展相關的政見論述,贏得選舉,造成了臺灣二次政黨輪替,也使和平發展成為此後臺當局兩岸政策的重心。

  而在這之前的3年期間,因國民黨尚未執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走得比較坎坷,只能靠當時的“國共論壇”,循民間渠道去推動。但2008年的大選,把這條路變成了康莊大道,其背後變因,是選民多數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也願看到兩岸攜手合作,創造彼此的共同利益。

  其次,我們也注意到,兩岸和平發展路線走得通,是因它具有堅實的“九二共識”基礎。換言之,“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和平發展,才是“正宗”的和平發展,其既有和平,又能帶動兩岸關係發展。如果光談和平,那任何黨派的政治人物都會講,也都有這樣的願望,即沒有人會想看到兩岸不和平乃至激烈衝突;只是,缺乏“九二共識”基礎的和平口號,實在很難見容于當前的兩岸現實,只能是一種空想。

  由此可見,“九二共識”真是兩岸關係領域的“頂梁柱”,也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值得雙方共同予以長久珍惜。兩岸經貿關係則是一路穩健前行,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引擎”。

  其中,雙方于2010年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最具深遠影響力的代表作;因為有這項協議,兩岸經貿往來和産業合作越來越密切,且已為“兩岸經濟融合”打下堅實基礎。

  換言之,兩岸和平發展路線走了10年,最大成效在於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因為有如此的經貿發展,兩岸政治齟齬的衝擊力變小了,雙方都不會急著逼迫對方作“政治攤牌”,可以留待以後慢慢談。

  基於這樣的經驗和啟示,下一階段的兩岸關係運作,仍應把雙方經貿發展列為第一要務,即應全力促使兩岸經貿關係擴大發展及深化發展,並藉此不斷提升雙方的共同利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