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抗戰勝利紀念日不容污衊

2014年09月03日 11: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4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紀念日。臺灣《旺報》刊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的文章指出,日本似乎並不樂意接受勝利紀念日的慣例,他們“加害者”反稱“受害者”,長期以來混淆投降否定侵略。而中國將9月3日定為抗戰紀念日,正是告誡日本不要忘記曾戰敗投降的恥辱,而不再蒙受這種恥辱的唯一選擇,就是正視歷史。中國不會成為任何國家的威脅,但以“中國威脅”為口實重整軍備並挑釁中國,卻有重蹈覆轍的威脅。

  全文摘編如下:

  按國際慣例,戰敗國簽署投降書翌日是勝利紀念日。例如,1945年5月7日,陸軍上將約德爾代表德國簽署投降書,5月8日即為“歐洲勝利日”。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軍方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訂9月3日為“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就是基於國際慣例。

  加害者反稱受害者

  但是,日本似乎很不樂意接受國際慣例。1963年5月14日,日本將8月15日定為終戰紀念日。是值得深究但長期被忽略的問題。

  這涉及日本究竟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1999年11月,日本明仁天皇即位10週年時表示:“作為在戰爭中長大的人,我對之前的世界大戰有強烈的感受。過去的6月23日(沖繩慰靈日)、8月6日(廣島原爆日)、8月9日(長崎原爆日)和8月15日(終戰日)是4個絕不可忘記的日子。”

  去年底80壽辰記者會上,明仁表示:“310萬日本人在這場戰爭中喪生。想到那麼多對未來有著夢想的人們,年紀輕輕就失去生命,我感到非常痛心。”這番言論,看似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譴責,但對日本侵略戰爭中給予中國等國家的巨大傷害,卻未置一詞,顯然是視日本為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必須強調,對“加害”不作深刻反思的認識,近年在日本呈瀰漫之勢並引起很多人共鳴,成為一些政客的拉票手段。今年2月3日,NHK經營委員百田尚樹在為東京都知事候選人、因發表《日本曾是侵略國家嗎》而被解除航空自衛隊幕僚長一職的田母神俊雄助選時,不僅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並聲稱二戰時美軍空襲東京與用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是“大屠殺,沒有比這更悲慘的戰爭犯罪”,就是很好例證。

  這一問題更涉及日本對戰爭性質的認識。日本天皇裕仁接受《美英中三國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頒布《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終戰詔書》),即意味日本投降。但是,日本訂8月15日為“終戰日”而非9月2日為“投降日”,不僅試圖混淆“終止戰爭”和“被迫投降”這兩個含義迥異的概念,而且有否定戰爭侵略性之含義。

  因為,不僅“大東亞戰爭”是日本標榜“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而進行戰爭”,而且《終戰詔書》對否定戰爭侵略性的兩個重要理論──“自衛戰爭論”和“大東亞解放戰爭論”,有著明白無誤的宣揚:“所以宣戰于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對始終偕帝國戮力同心致力於東亞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遺憾之意。”

  戰後,因“大東亞戰爭”這一名稱是宣揚侵略擴張和軍國主義的幌子,因此被盟軍司令部禁止使用並以“太平洋戰爭”取代。但是,一些日本政客和學者仍對此稱謂情有獨鍾。1995年8月15日,包括安倍晉三在內的105名自民黨議員組成的“歷史研究委員會”,收集19名政客和學者的講稿,編纂出版了《大東亞戰爭的總結》,鼓吹這場戰爭的侵略性。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