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浴血抗日 臺灣沒有缺席

2014年09月03日 07:5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8月15日,臺灣多個民間團體集會紀念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圖為集會者向抗戰中的死難者默哀。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説,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臺灣民意代表、泰雅族人高金素梅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如果從1874年日本攻打牡丹社算起,我們原住民族抗日71年。”

  遠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侵略擴張的觸角已伸向臺灣……“當我們把那個時期的一些老照片拿到部落裏去展出的時候,老人家們淚流滿面,多少年過去了,那些個痛還在他們的心裏,雖然他們平時不説。那有多痛啊!”高金素梅説到此處眼泛淚光。

  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50年的抗日曆史,分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赴大陸與軍民並肩作戰三個階段。——摘自臺北舉辦的抗戰勝利特展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特展”今年7月7日至8月31日在臺北舉行,展覽設在臺北市中山堂。這座日本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而建的“公會堂”,在落成9年後便成為日本殖民統治的終結地。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其二樓的“大宴會場”舉行,此廳從此被稱為“簽字廳”,後改名為“光復廳”,“公會堂”改名“中山堂”,10月25日也成為臺灣的光復節。

  為了這一天,臺灣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展覽顯示,從1894年到1915年,臺灣人民武裝抗日期間,日軍動用大炮、毒氣彈實行“三光”政策,並瘋狂抓捕抗日民眾。僅“噍吧哖事件”,日本殖民者就處死臺灣民眾866人。

  武裝抗日遭到殘酷鎮壓後,臺灣文化界號召“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通過辦刊、組黨、請願、向國際聯盟控告日本殖民政府等途徑,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反抗日本強力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其間蔣渭水、蔡惠如、林幼春、蔡培火、王敏川等一大批文化精英相繼被捕入獄,王敏川獄中留下“莫笑書生受奇禍,民權振起義堪尊”的詩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戰場,李友邦組建臺灣義勇隊,丘念臺領導東區服務隊,臺灣抗日團體“臺灣革命同盟會”1941年在重慶成立,蕭道存、蔣碧玉、鐘浩東、李南鋒等臺灣的“好男好女(侯孝賢根據他們的故事拍成電影《好男好女》 ——記者注)”曆盡險難到大陸作戰,直至迎來1945年的抗戰勝利。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凝聚起來的一代抗日愛國主義者,不少人因為對國民黨當局的失望而嚮往“紅色祖國”,在上世紀50年代遭到白色恐怖的殘酷肅清,他們的名字連同那段抗日曆史長時間沉入無聲之中。——臺灣作家藍博洲

  “有一回和鳴(鐘浩東,1940年攜妻從臺灣到大陸參加抗戰。——記者注)在課堂上偷閱大陸作家的作品,被老師當場抓到而遭到辱罵,但和鳴不甘示弱地替自己辯護道:‘做一個中國人,為什麼不能讀中文書?’日籍老師惱羞成怒,舉鞭抽打和鳴,大罵道:‘無禮!清國奴!’”這是臺灣作家藍博洲所著《幌馬車之歌》中的一段回憶。鐘浩東,這位充滿理想主義和犧牲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歷經抗戰鋒火迎來勝利回到家鄉,卻倒在國民黨當局白色恐怖的槍口之下,他的名字長時間隱去。

  記者在採訪時聽到一位大學教授的“遺憾”:“民進黨執政時期當然不會紀念抗戰,他們去中國化還來不及。可是現在官方仍有種種顧慮,對這段歷史著力不夠,以致臺灣的年輕人不了解甚至漠然。”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