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三地共同抗戰的記憶難以抹殺

2014年07月09日 08: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之際,大陸官方和臺灣當局都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香港民建聯、工聯會等多個社會團體遊行至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抗議。兩岸三地同屬中華民族,在共同抗戰的歷程中有太多抹殺不掉的歷史記憶。據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同胞抗日戰爭專題展廳將於明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在臺灣,民間力量也在積極推動明年成立首座島內“中華抗戰紀念館”。隨著兩岸關係的日益緊密,一些要求兩岸捐棄前嫌、合修抗戰史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在香港,香港索償協會要求兌換日本“二戰”時在香港發行的軍票,藉以向患有歷史遺忘症的安倍政權表達不滿。

  臺灣青年:和在課本中學到的不一樣

  5日上午,參加全國臺聯2014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島內青年,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畢業于臺灣大學政治係的羅文伸説,有些歷史還是與當時在臺灣課本中學到的不一樣,例如平型關戰役,之前就沒有聽説過。

  據統計,在大陸參加抗日的臺胞共有20多萬人。抗戰期間,島內同胞為配合大陸抗日,炸礦山,焚油池,毀鐵路,想盡一切辦法在島內牽制日軍力量。

  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軍侵佔3年零8個月。“不知多少香港同胞枉死在日軍的槍口和屠刀下。”當年身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士兵的曾發回憶説,1944年他的父親被捉到沙頭角日軍憲兵部遭毒打致死,母親日夜痛哭致一隻眼睛失明。背負家仇國恨的曾發隨後參與抗日戰爭,與戰友擊斃了曾殺害20多個中國人的日本特務軍官小貞。

  不是所有島內青少年都了解這些歷史事實。李登輝當局于1998年以實施“週休二日”為由,取消“臺灣光復節”放假。1995年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的第一年,即在臺北市把“臺灣光復節”改為“終戰紀念日”。兩者的負面影響都不可低估。倘若島內青少年都不了解臺灣光復的那段歷史,未來兩岸青年如何交流共同抗戰的歷史記憶?

  文史學者:明年成立“中華抗戰紀念館”

  遊行抗議的香港工聯會,一方面譴責日本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等做法,另一方面要求日本政府正視侵華歷史,遏止國內右翼勢力和軍國主義復辟。該團體還表示,希望教育年輕人以史為鑒。

  以史為鑒,啟迪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收藏了不少臺灣同胞捐贈的抗日文物,這些文物將和抗戰館現存的近700件臺胞抗戰文物一起,在明年建成的臺胞抗戰專題展廳陳列展出。

  遺憾的是,全臺灣竟然沒有一座抗戰紀念館,有關抗戰的史料陳設也七零八落。早在1995年,抗戰老兵郝柏村在“行政院長”任內就曾向李登輝提議,在中山堂前蓋一個紀念碑,把中山堂改為“抗日戰爭紀念館”。後因李登輝未置可否,加上藍綠對抗,最後只在中山堂前建了一座“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便草草了事。

  臺灣文史工作者徐宗懋近日表示,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希望明年在臺灣成立首座“中華抗戰紀念館”。據報道,徐宗懋10餘年來收集了上千件關於抗戰的文物、圖片與史料。但從種種情勢看,這只是一個民間的紀念館,而不是當局主導的。

  臺灣專家:兩岸可共修七七抗戰史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7日發表評論文章説,對於抗戰的歷史,所有海內外身上流著炎黃血液的中華兒女,本著天理、良知、歸屬感,都不應加以忘懷,才能昂首站在生命的立足點上。如今兩岸關係走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給雙方共同編輯抗戰史料、進一步做出客觀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這對於持續推動兩岸和平、共同發展、振興中華,必然都是積極正面的。

  臺灣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蔡翼近日在《中國時報》刊發文章説,在臺灣長大的人民,可以從海內外公開發行的歷史文獻和抗戰前輩們的口述歷史中,了解那些國共兩黨合作、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並有義務公正、忠實地記錄下來。

  該文章建議説,兩岸更應該捐棄成見,誠懇面對歷史,共修中國人民抗日史。兩岸若能夠統整對抗日戰爭的立場與史觀,可以請製作單位,以二次大戰中國戰場為主題製作一系列報道。通過在全球播出,用影像完整地闡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實”。

  “在此,我要奉勸那些把日本軍國主義禍水引向中國的政客,牢記《伊索寓言》中‘農夫和蛇’的故事。”滿頭華發的香港抗戰老兵7日在抗議信中寫道。(王大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