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兩岸關係發展應跳脫政經二分法

2013年11月07日 10: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連續兩項與兩岸關係、大陸政策的相關民調公佈,其結果值得關注兩岸和平發展進程的人士重視。在今年9月的臺當局“陸委會”內部民調中,表態不支援《服貿協議》的民眾達45%,高於表態支援的40%。而另一份臺灣指標民調結果則顯示,支援簽訂《服貿協議》的民眾為31.8%,比例明顯偏低,支援簽訂“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的比例稍高,為35.2%。

  臺灣《旺報》7日刊發社論指出,長期民調結果顯示,民意認同兩岸和平發展大路線,也支援兩岸交流。面對目前民眾的疑慮,與其糾結在兩岸關係是否“先經後政”,或是“只經不政”,不如跳脫政治經濟的二分法,回歸到民生基本面。

  全文摘編如下:

  理性分析《服貿協議》之所以出現支援度滑落,大概有政治面、經濟面和生活面等3大原因。在政治面上,由於臺當局在溝通、宣傳和協調方面的準備不足,已讓社會形成《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的先入為主成見。

  經濟面上的影響則更為直接。臺灣已經陷入悶經濟、冷經濟的局面,經濟增長缺乏動能。而實質薪資成長的停滯,更是造成消費疲軟,民怨滋長,對當局與未來缺乏信心。到目前為止,當局祭出的各種方案,不但沒有實際上的效果,也無從激勵人心。

  國際經濟環境惡劣,臺灣對外全方位開放,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時間過晚、步伐遲滯等都是臺灣經濟形勢陷入困局的因素。但是在野黨逢馬、逢中必反的“亂政治”操弄下,民眾很容易産生誤解,認為兩岸經貿開放交流、尤其是ECFA,並未成功拉抬臺灣經濟成長,反而開始擔憂兩岸經貿的紅利被少數人攫取,甚或是臺灣經濟陷入大陸的所謂“磁吸效應”。這種保守心態的滋生,自然就反映在《服貿協議》的相關民調數字上。

  在生活面上,服務業的特性在於和民眾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在野黨製造的偏見與恐慌,就更容易發酵。

  這樣的困局確實複雜,也沒有一試就靈的特效藥可用,在這種時刻,更需要兩岸各方面始終保持耐心,並採取細緻的因應作為。

  首先,我們還是應仔細的掌握民意,不宜輕易的作出負面論斷,作出錯誤的決策。根據“陸委會”民調,在“服貿協議對臺灣經濟發展有沒有幫助?”、“對拓展大陸市場有沒有幫助?”、“對和他國洽簽經貿協定有沒有幫助?”等問題上,持正向態度者仍高於負向,表示民意在兩岸經貿交流與開放上的態度並未根本轉向。

  另一方面,臺灣指標民調的調查顯示,民眾在“陸委會”主委和國臺辦主任互訪、兩岸互設辦事處、以及大陸配偶比照外國配偶取得身分證從6年改4年等議題上,都有超過5成表示支援。這顯示,民眾不但支援兩岸進一步的和解與溝通,更高度關注兩岸關係對民眾生活層面的實際影響,凡是民眾可以確實感受到對自己生活能夠實質改善,對於兩岸關係的穩健發展有所幫助的政策措施,人們仍然會積極給予支援,即使這些政策措施有更強的政治意味(如兩岸官方互訪、互設辦事處)。

  過去,“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曾是句名言,但是在如今臺灣的民粹政治下,我們未必百分之百同意這句話,但至少可以肯定:“人民的感受是敏感的”。由此看來,與其糾結在兩岸關係是否“先經後政”,或是“只經不政”,不如跳脫政治經濟的二分法,回歸到民生基本面。

  長期民調結果顯示,民意認同兩岸和平發展大路線,也支援兩岸交流,面對目前民眾的疑慮,兩岸有識之士,應該要好好把握“民生主義”路線,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文化的議題,應該要抓準這個民生優先、尤其是基層民眾生活優先的方向,切實而有耐心的進行推動和説明。相信兩岸關係的前景還是光明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