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以中山思想為紐帶 搭建兩岸交流平臺

2013年07月25日 08: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這兩日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以“孫中山思想和精神”作為聯結紐帶,搭建兩岸民間交流平臺,凝聚“共築中國夢”的力量。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鬥的宗旨和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就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國家統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評論摘編如下:

  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這兩日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來自兩岸及港澳共500多位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以“孫中山思想和精神”作為聯結紐帶,搭建兩岸民間交流平臺,凝聚“共築中國夢”的力量。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中山先生的博大思想和崇高風範,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值得兩岸各界很好地挖掘、繼承和弘揚。廣東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廣州是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的基地,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搖籃。此時此地,兩岸共同舉辦中山論壇,共同緬懷中山先生,共同探討中山思想,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鬥的宗旨和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就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國家統一。他當年一再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國家一天不統一,就不能説革命成功”。因此,孫中山先生在大陸為革命奔走的同時,仍時刻關注已淪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前途和命運。他胸懷民族大義,明確表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並3次前往臺灣,推動愛國志士建立興中會臺灣分會,鼓舞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積極投身辛亥革命。其各類論述有幾十次提到臺灣,臨終前仍唸唸不忘臺灣光復大業。

  兩岸至今尚未統一,這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傷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一定要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訓,盡最大的努力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陸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兩岸關係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可見,兩岸同胞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條件、更有能力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精神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和信仰價值,但島內“臺獨”分子卻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2005年當時主政的民進黨當局在發行新鈔時,除了面值100元的紙幣外,其他面額的台幣都取消了原來的孫中山肖像,取而代之的是紅葉、花鳥圖案,此外還把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列入了“中國古代史”,聲稱“孫中山在大陸時,臺灣還被日本佔據,所以那段歷史與臺灣無關”。

  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不論“臺獨”分子如何挖空心思破壞兩岸關係,都如螳臂擋車般徒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期待兩岸各界再接再厲,共同實現孫中山的偉大理想,共謀民族興,共圓中國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