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必須擔下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重責

2013年07月22日 10: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日前邀請大陸重量級學者曹遠征討論人民幣議題,刻意定調為“從專業了解中國”,不願有民共交流的聯想。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即使民共交流常態化遙遙無期,但蔡英文對於建立起兩岸溝通橋梁,至少保留了些許想像空間,這一點對臺灣的未來、民進黨的未來,都攸關重要。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日前邀請大陸重量級學者曹遠征討論人民幣議題,她雖然刻意定調為“從專業了解中國”,不願有民共交流的聯想;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民共交流常態化遙遙無期,但蔡英文對於建立起兩岸溝通橋梁,至少保留了些許想像空間,這一點對臺灣的未來、民進黨的未來,都攸關重要。 

  兩岸關係向來是民進黨的罩門,過去,多位有意努力促成轉型的大佬,最後都落到壯烈退黨的下場;民進黨死抱“臺獨”黨綱、一言一行無不仇中的結果是,他們雖討好了深綠陣營,但是卻無法得到中間選民的信任,更嚇跑了關鍵的經濟選民;換言之,民進黨在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以3%的差距功敗垂成,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對於這樣的戲劇性轉折,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的蔡英文想必感受深刻,她在發表敗選感言時坦承,民進黨正是“輸在最後一哩路”,接下來,更透過民進黨的敗選報告中直言,“民進黨在過去以致到將來,都要面對一個很嚴酷問題,就是要如何面對大陸,要如何加強處理兩岸問題的能量與能力,才會得到社會對民進黨的信賴。”可以説,民進黨到此時才認知到,是否得到臺灣選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條件是一個穩健、對岸可以接受的兩岸政策。 

  遺憾的是,民進黨在去年敗選之後,並未延續蔡英文的路線,志在2016的蘇貞昌上任後,為了鞏固黨權,積極拉攏黨內“獨派”,各界期盼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千呼萬喚始出來,卻只能政策研究而無交流功能;謝長廷去年9月赴陸進行破冰之旅,提出“憲法共識”,蘇貞昌一句“不能代表民進黨”,就將黨內討論的契機完全打斷。 

  值得慶倖的是,現在的民進黨雖然無意成為兩岸轉型的領頭羊,但兩岸政策太重要了,即使是綠營,也不是蘇貞昌個人説了算。相對於蘇貞昌的保守路線,謝長廷今年二度赴陸,直接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等人對話。

  蔡英文則介於蘇謝之間,她並不排斥交流,但至目前為止,仍回避與涉臺事務官員對話,而是以“小英基金會”的名義邀請大陸重量級學者來臺,不但讓中間選民知道她不是死硬臺獨,也趁機向對岸表態,保留未來溝通的可能。 

  蔡英文的作法雖然是穩定中有進展,但仍可再進一步。蔡英文角逐2016大位的可能性不低,屆時,蔡英文團隊和大陸之間,一定要能建立起溝通管道,更要有互信基礎,以免遇事誤判,而和對岸建立互信管道,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蔡英文訪陸,一來,正如蔡英文曾經強調的,“處理兩岸問題不是坐在家裏想要怎麼處理,要處理兩岸問題必需要了解‘中國大陸’,要了解‘中國大陸’必須要在互動中去了解。”蔡英文更有意“讓黨員與基層可以去更了解對岸”,黨員都該親自到對岸深入了解,更何況有機會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 

  如今,民共交流的路途中,前方已有謝長廷帶路,他和對岸高層官員對話、交鋒,不但完全沒有“出賣臺灣”的疑慮,更被視為可以對話的對手,前方已有大佬先行,兩岸交流實不足懼,而且,蔡謝關係友好,蔡英文若有意和對岸加強交流,可以放心的任由謝長廷作後盾。 

  另一方面,兩岸經貿政策方面,蔡英文也必須擺脫過度謹慎的特性。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説得好,臺灣的朝野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兩岸之間不可能真正和解;可以説,民進黨的兩岸轉型不只是選舉策略而已,也攸關臺灣的未來,身為民進黨內的政治人物,蔡英文就算不為了她自己,為了臺灣,也必須擔下轉型的重責。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