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全臺灣沒有一座抗戰紀念館?

2013年07月09日 08:1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7月7日,新黨青年軍在中山堂前向抗戰勝利紀念碑致敬。王平攝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7月7日上午,臺北中山堂的抗戰勝利紀念碑前,一隊身著當年國民黨軍抗戰軍服的年輕人頭頂烈日高歌。“七七”抗戰76週年紀念日,臺灣新黨青年軍召集青年學生同唱軍歌,並向烈士獻花致敬。 

  給青年軍領唱的83歲老伯伯劉慶林説,往年這個時候,中山堂前都會有國民黨老兵和一些老人家自發來唱抗戰歌曲。當記者問為什麼今天好像沒人來時,他臉上透出不易察覺的傷感:“他們歲數都大了,有的可能都過世了。”

  僅馬英九發文紀念

  這是臺北當天為數不多的“七七”紀念活動之一。新黨主席郁慕明在活動後接受採訪時,批評國民黨當局對抗戰歷史重視不夠,“馬英九是蔣經國先生的傳人,選黨主席固然重要,但歷史的回歸事實、史實更重要。希望所有國民黨黨員,不應該忽略歷史”。

  76年前的今天,盧溝橋事變揭開抗日戰爭序幕。根據臺灣方面統計,國民黨軍隊抗戰過程中犧牲了322萬官兵,包括200多名將領,民眾死亡在2000萬以上。

  臺灣當局和臺北市政府當天沒有舉辦相關活動,僅是馬英九在臉譜(facebook)上發文紀念表示,“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臺灣就無法脫離日本殖民,也不可能重回中國版圖”。要讓後世了解“七七”事變及抗日史緣由,並對犧牲的軍民先烈們表達敬意。“回顧歷史,這些攸關民族大義的事實,我們絕不能遺忘。”

  “但是全臺灣卻沒有一座抗戰紀念館”,新黨此次活動的召集人林明正説,全臺灣各縣市都有“二二八紀念館”,僅臺北就有兩座,而有關抗戰的史料陳設卻七零八落。新黨去年就向當局提出,要求設立對日抗戰紀念館,讓臺灣人能夠永久傳承這份光榮的記憶。

  民間紀念活動老人多

  一起穿上軍裝來唱歌的7名年輕人,多半是新黨黨員,餘下的則是認同抗戰精神的高中生和大學生。不過,劉慶林老伯伯認為,這樣的年輕人在臺灣只是少數,“現在的小孩,你問他蔣中正和蔣介石是什麼關係,想半天后告訴你,蔣中正可能是蔣介石的父親吧”!劉慶林是當年的河北流亡學生,少年遍嘗國家動蕩的傷痛。

  林明正認為,臺灣許多人諱談抗日曆史,與李登輝、陳水扁12年執政“去中國化”以及篡改教科書的影響不無關係。“年輕一代將8年抗戰史視為‘外國史’”,他進而批評説,臺灣當局多次呼籲對岸還原國民黨抗戰史實,“但在臺灣都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對李、扁扭曲的歷史教育毫無作為,裝聾作啞”?

  臺北民間社團松竹梅文化基金會等,當天也舉辦了“七七”抗戰紀念會與愛國歌曲合唱比賽,吸引了許多榮民老兵與家屬參與。當天另外一場由民間團體中國統一聯盟舉辦的抗戰紀念活動,會場坐滿百餘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演唱和欣賞抗日歌曲也是主題之一。老人歌寄哀思,成了臺北民間紀念抗戰的主色調。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