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同胞抗日史不容遺忘

2011年10月31日 08: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1年10月25日,臺當局為“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撰寫碑文,扼要描述兩岸中國人拋頭顱、灑熱血,驅除日寇的8年抗日史。香港《大公報》30日發表評論指出,一段關於兩岸同胞共同抵禦外敵的碑文終於出現在臺灣民眾的眼前,當年兩岸中國人成功保衛家園,今天更應團結一致,為實現統一而努力奮鬥。

  評論摘編如下:

  説起無字碑,不少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位於陜西的武則天乾陵無字碑及坐落在南京的秦檜無字碑。其實,在臺灣也曾經有過一座“無字碑”。它就是豎立在臺北市中山堂前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建於1999年10月25日。1945年10月25日正是日本在臺灣宣佈投降,並把臺灣歸還給中國的日子。為了紀念歷史上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臺灣方面遂于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時建碑,但竟沒有碑文,直至12年後的今天,2011年10月25日,臺當局才撰寫碑文,扼要描述兩岸中國人拋頭顱、灑熱血,驅除日寇的8年抗日史。一段遲來的碑文,一段被刻意淡忘的史實,個中緣由值得尋味。

  最近正在臺灣上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頗受島內民眾歡迎,票房頻頻報捷。它描寫了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悲壯歷史:世居臺灣島上的高山原住民賽德克族,向來過狩獵、農耕、編織等各式傳統的山林部落生活。然而,1895年腐敗懦弱的清廷被迫簽署《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而日本人為了掠奪臺灣豐富的山林礦業資源,對各原住部落實行嚴酷的理蕃政策,賽德克族逐漸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心中反抗的種子逐漸萌生,最後不惜與日寇搏鬥,捍衛自己的文化和尊嚴。擔任該片監製的國際知名導演吳宇森則盛讚《賽德克巴萊》喚起了人們曾經遺忘的、忽略的這段發生在臺灣土地上的歷史。

  賽德克族人誓死抗日的經過是當年臺灣民眾抗日運動的一個縮影。其實,廣大臺灣同胞也飽受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摧殘,只能講日文、看日報、起日本名字、拜日本神社。為了反抗日本人的殖民統治,臺灣百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日熱潮,不少人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對於臺灣民眾長達半個世紀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臺當局理應建碑立文,悼念抗日英烈。但何以只有碑而無文?當年抗日紀念碑落成的時候正是李登輝主政的年代,但對於這樣一件紀念盛事,李登輝卻表現得相當冷淡。當時他已提出“兩國論”,露出了其分裂兩岸的狐狸尾巴,任何兩岸之間的共同記憶和歷史聯繫都是其“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因此,李登輝取消了紀念臺灣抗日的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企圖把兩岸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光榮歷史從臺灣民眾記憶中抹掉,更遑論立碑文緬懷抗日先烈了。後來陳水扁上臺,不僅反對立碑文,還以“終戰”一詞取代“抗日勝利”及“臺灣光復”。“終戰”屬於中性詞彙,指兩國之間的戰爭終止,並無特定立場,但抗日戰爭並不單純是中日之戰,更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不義之戰。日本政府定調“終戰”,無非是要掩蓋侵略的本質。而民進黨當局竟然為了換取日本方面對“臺獨”的支援,而與日本右翼分子一唱一和,根本就是顛倒是非、認賊作父。

  然而,歷史不容抹殺,臺灣同胞抗日的感人事跡不容遺忘。在今年臺灣光復66週年之際,一段關於兩岸同胞共同抵禦外敵的碑文終於出現在臺灣民眾的眼前。當年兩岸中國人同仇敵愾,最終成功保衛家園;今天兩岸中國人更應團結一致,為實現統一而努力奮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