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築信研討會”為兩岸軍事互信提供新思維

2013年06月28日 13: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和臺灣兩岸統合學會邀集兩岸退役將領、學者專家共約30名參與在北京舉行的“築信研討會”。臺灣《旺報》今日針對該研討會內容發表社評。文章指出,和平應該是兩岸值得追求的最高價值。從“築信研討會”所發表的共識文中,可以了解此次研討會的重大意義在於為未來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政治對話提出了新的思維。同時文章表達了對儘早達成協定以結束敵對狀態、建立止戈和平機制的希望。

  社評摘編如下: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和臺灣兩岸統合學會邀集兩岸退役將領、學者專家共約30名參與在北京舉行的“築信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止戈與立信”,會議達成重要共識,以表達兩岸專業人士對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看法。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最早由臺北方面提出。1998年4月17日,當時的“行政院長”蕭萬長首先提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將有助於互信之建立並避免戰事引發風險的看法。同年6月李登輝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亦首度公開建議在兩岸軍事方面建立某種機制。2000年民進黨“執政”,6月3日“行政院長”唐飛在首次施政報告中提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2002年7月13日“國防報告書”首次呼籲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2004年2月3日陳水扁提出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定”的構想。2006年5月20日,陳水扁公佈2006年“國安報告”,其中強調兩岸應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包括建立預防軍事衝突措施。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與連戰主席會談後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其中第二項提出:“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至此以後,建立軍事互信機製成為兩岸的共識。 

  2008年馬英九執政初期有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議,自2009年中期以後,馬當局不僅不再主動提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亦不推動涉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對話。

  和平應該是兩岸值得追求的最高價值。雖然兩岸自2008年起進入大交流、大發展的階段,但是兩岸之間既無和平協議,亦無結束敵對狀態的共同聲明,也無任何有助於避免危機衝突的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致使兩岸關係仍存在著不可預知的風險。 

  這次在北京召開的“築信研討會”充分就阻撓兩岸軍事互動的因素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與會者普遍認為,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以“國與國關係”為基礎的思維來處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是無法得到大陸回應的主要原因。另由於兩岸軍事實力有差距,以及臺灣對美國的軍事依賴,擔心一旦與大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美國對臺的態度將會改變,且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將更不容許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關係。美國因素因而成為馬當局不願與大陸進行政治或軍事安全對話的最主要原因。 

  從“築信研討會”所發表的共識文中,可以了解此次研討會的重大意義在於為未來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政治對話提出了新的思維。第一、“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政治互信的體現。西方處理軍事互信的所謂“國與國”思維,不適用於處理兩岸軍事安全問題,而必須在“一中架構”中處理;第二、兩岸應“以中華文化的止戈與立信精神,及同為一家人的理念,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作出進一步安排。”這表示未來兩岸應以“止戈和平”取代“軍事安全”的思維,以“立信”為“互信”的基礎,以“同為一家人”作為兩岸建立機制的主體。 

  “築信研討會”是兩岸民間第一次軍事安全機制問題所進行的對話,也是未來制度性互動的起步,並以公開方式進行,可減輕外界顧慮,值得高度肯定。我們也寄望兩岸有關方面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想,以人民福祉大局考量,儘早達成協定以結束敵對狀態、建立止戈和平機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