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文生:兩岸政治談判的切入點

2013-03-27 09: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26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文生的評論文章分析兩岸政治談判問題,文章指出,兩岸不妨仍從談判“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切入,把“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作為現階段單獨的政治議題進行協商,這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符合兩岸關係先易後難的發展節奏。

  全文摘編如下: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結束了緊張的軍事對峙狀態,開啟了兩岸交流合作的空間,但是兩岸在政治上的敵對狀態並未結束。90年代,大陸多次提議兩岸雙方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中明確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此後,中共領導人多次重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其中就包括“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這樣的主張也寫入了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2008年底,胡錦濤同志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2008年以來,兩岸兩會恢復協商談判並取得了重大成果,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但是海峽兩岸的敵對狀態並未完全結束。第一,兩岸固有的政治難題尚未化解,兩岸面臨的結構性的政治分歧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兩岸交流合作;第二,臺灣民眾對大陸官方和民間的敵意依然嚴峻,對兩岸交流持有一定的恐懼和防範心態;第三,臺灣軍方和安全部門仍然以大陸為主要預想敵人;第四,臺灣泛綠陣營的“反中心態”影響了臺灣社會輿論。

  在兩岸政治難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緩和以及化解兩岸的政治敵意,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可持續推進,是值得思考而且必須應對的課題。一方面,各界對於兩岸政治談判的呼聲不斷,另一方面,兩岸達成和平協議仍有困難,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條件並不成熟。兩岸不妨仍從談判“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切入,把“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作為現階段單獨的政治議題進行協商,這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符合兩岸關係先易後難的發展節奏。

  首先,“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以建立在雙方同意的以“求同存異”為精神的“九二共識”的架構基礎之上,暫時不處理更加敏感的政治分歧和政治難題。

  其次,“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以象徵性的形式尋求和宣示雙方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共識和政治承諾。如設立兩岸“和平公園”或“和平紀念館”,象徵性地表達兩岸對和平發展的共同追求。

  再次,“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談判和達成可以靈活彈性,既可以雙方簽署共同文件的形式,也可以雙方發表共同聲明的形式來完成。

  最後,“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達成可以為兩岸領導人的會見提供機會,可以為兩岸領導人的定期會晤建立機制。

  “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談判和達成有助於鞏固和深化兩岸政治互信,有利於兩岸人民的交流合作,有利於兩岸民眾的認同融合。“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以為開啟兩岸政治談判提供可行的議題,可以為達成兩岸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積累經驗和建立基礎。

  用十六個字總結以上觀點:“九二共識、和平發展、政治宣言、結束敵對”。(張文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