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民進黨未來會不會“另請高明”?

2013年04月01日 09: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民進黨人吳子嘉説,蘇貞昌若繼續緊抱“反中”路線,取而代之的將是持續“向前行”的謝長廷。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這個消息,無論是確有其事或只是放話而已,皆顯示暗潮洶湧。蘇貞昌在“與大陸為敵”及“與大陸和解”上皆是一籌莫展,如果民進黨內覺得蘇貞昌已經無法擺脫其敵對的形象,也許民進黨內“另請高明”的想法,就會成了“必然趨勢”。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人吳子嘉説,蘇貞昌若繼續緊抱“反大陸”路線,預料明年此刻他的黨主席連任之戰將面臨嚴峻考驗;取而代之的則是持續“向前行”的謝長廷。  

  這個消息,無論是確有其事或只是放話而已,皆顯示暗潮洶湧。民進黨主席一任兩年,去年當選的蘇貞昌任期將在明年5月屆滿。去年黨主席選舉時,因考慮2014年底有“七合一”選舉,曾有人提議新任黨主席的任期是否延至“七合一”選後,但未議決。倘若目前的情勢延續下去,明年此時即如吳子嘉所説是黨主席改選之時。 

  吳子嘉在日前赴平潭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前夕説:在歷史洪流推演下,蘇貞昌的選擇讓謝長廷參選下屆民進黨主席,“似乎已成必然趨勢”。 

  另一位也參加了平潭會議的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説:民進黨能否在兩岸關係上有所突破,黨主席蘇貞昌似無意願,“若當時‘中國事務委員會’由謝長廷出任,現在的局面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郭正亮與吳子嘉皆是目前民進黨內的話語人物,他們未必能反映民進黨的權力結構,卻能顯示中生代及改革派的思路。吳子嘉説,“蘇貞昌與大陸為敵”,郭正亮説“蘇貞昌在突破兩岸關係上似無意願”,這些都是十分重鹹的評語;然以兩人在黨內的資歷,這樣的評語卻皆不是無憑無據。 

  蘇貞昌在競選黨主席時,宣示將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延請謝長廷出任“主任委員”。當時蘇貞昌想的顯是一石二鳥:一、利用這個平臺,作兩岸政策轉型;二、利用這個平臺,納入謝長廷,引進蔡英文,進行黨內的權力整合,以建立蘇貞昌的“共主”地位。 

  對此,謝長廷積極回應,還刻意在“出任‘中國(謝主張稱「兩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前”,于去年10月到大陸進行了一場“調酒之旅”;當時予人的感覺是,仿佛只待蘇貞昌順水推舟,在謝長廷返臺後宣佈任命,民進黨或許即可如郭正亮所説“現在的局面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蘇貞昌卻食言了。他未踐諾任命謝長廷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卻在去年11月21日自任為委員會的“召集人”,並將“委員會”的決策地位降為類如談話會;接著,謝長廷、遊錫堃拒絕參加,“委員會”未上路即告熄火,至今已經無聲無息近130天。 

  這是否宣告:蘇貞昌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已經胎死腹中?然而,這卻儼然是蘇貞昌出任黨主席時在兩岸政策所作的唯一具體承諾。倘若這唯一承諾也跳票,遑論其他?  

  蘇貞昌在“與大陸為敵”及“與大陸和解”上,兩方面皆是一籌莫展。我們根本不相信蘇貞昌能拿得出一套“與大陸為敵”的政策,但更大的問題卻是他又拿不出一套“與大陸和解”的方案。 

  現今的島內政局,核四案或年金案,再加上“林益世案”與“賴素如案”,皆是民進黨的極佳表演舞臺,但作黨主席的蘇貞昌不但在民調上沒有亮眼的數字,甚至在黨內也沒有人緣,缺少人氣。主要的原因是他沒有給人一種“可以代表臺灣未來及可以代表民進黨未來”的感覺,而他的最大缺陷,當然就是在兩岸政策上不能帶民進黨走出去,更不可能帶臺灣走出去。 

  由於核四、年金等爭議,民進黨內已有一種“2016第3次政黨輪替”的想像,但倘若黨主席蘇貞昌成了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實際障礙,或是民進黨內漸漸覺得蘇貞昌已經無法擺脫其“敵對大陸”的形象;那麼,也許民進黨內“另請高明”的想法,就會成了“必然趨勢”。 

  蘇貞昌心裏的盤算或許是,先過了2014這一關再説,到了2016再來調整兩岸論述;但就因蘇貞昌的這一遲疑耽誤,未得到“中國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職銜的謝長廷,會不會明年此時在蔡英文等的簇擁下就成了民進黨主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