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民進黨蘇、蔡、謝三巨頭在想什麼?

2013-01-24 09: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的蘇、蔡、謝三巨頭的內心所想與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各不相同。

  全文摘編如下:

  不久前在黨主席蘇貞昌的主導下,民進黨發動了“人民火大”的“嗆馬”大遊行,吸引黨內政治對手蔡英文、謝長廷等共同參與,彰顯民進黨在反馬、打馬問題上的一致立場。然而,民進黨的蘇、蔡、謝三巨頭的內心所想與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各不相同。

  蔡英文在遊行演講中對她以較小差距輸給馬英九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失望感,而且對此一選舉結果造成今天臺灣之困境表示歉意,是高明的政治表態,表面是“反馬”、“打馬”,其實是心有不甘,希望選民能夠支援她,讓她有機會捲土重來,給臺灣帶來所謂的“幸福”。不久前,韓國的樸謹惠當選領導人,成為東亞地區第一個女性領袖,更讓蔡英文心中充滿期待與想像,夢想有機會再次代表民進黨參加“總統大選”。日前,蔡英文書寫的春聯再次印證了這一願望。蔡英文向民眾贈送親筆書寫的“鼎革鹹亨”的春聯,有很大政治寓意。“鼎革”代表“改朝換代”,“鹹亨”是唐高宗年號,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當政。“鼎革鹹亨”寫出了蔡英文的內心所想。當選臺灣首位女領導人,追求個人更高的歷史定位,就成為蔡當前與未來最大的政治目標。

  近來,蔡英文以她的基金會為平臺,到處走基層,到處參訪,舉辦論壇,邀請藍綠知名人士演講。外界問她是否會到大陸參訪,所得到的答案是,“只要對臺灣有利,對民進黨有利”,她會考慮。這是政治語言,非真相。多數綠營民眾支援民進黨與大陸往來與互動,她到大陸參訪不僅獲得多數選民支援,而且有利於民進黨的改革,有利於臺灣的整體利益。但蔡的言下之意並非如此,而是“只要對她未來黨內初選有利,對她未來參與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有利”,她才會去大陸,否則就不會去,與對民進黨有利或臺灣有利沒有任何關係。觀察政治人物的語言,要看其背後的真實用意,而不能被其表面現象所蒙蔽。

  蘇貞昌出任黨主席及近來言行、決策與政治動作,均是為他參與黨內初選、最後代表民進黨參選臺灣領導人服務。當臺灣地區領導人成為蘇貞昌最大、也是唯一的政治目標。“打馬”、“火大遊行”,只是希望給馬英九執政製造更大的困難與障礙,讓馬提前“跛腳”,這樣,蘇貞昌就會認為自己有機會。很多人一直不理解,蘇貞昌為何不能順應主流民意調整兩岸政策主張?問題的關鍵在於蘇對調整兩岸政策主張政治效果的評估不利他未來黨內初選。因為大陸政策的調整,必然引起黨內激烈爭論,尤其是激進“臺獨”勢力必會再次“反蘇”、“打蘇”,絕對不利蘇的黨內初選。如果大陸政策主張調整,有利鞏固蘇的權位,有利他的黨內初選,蘇自然會積極調整。因此觀察蘇的政治言行與動作,一切皆圍繞黨內初選與未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這一主題進行。問題在於,權力與風險並存。蘇雖然當選了黨主席,可操控選舉規則(過去民進黨皆如此),也可主導對自己有利的議題如“人民火大”抗議遊行,但若處理不當,沒有建樹,就會引起一切皆為權力與權位的質疑,同樣得不到廣泛支援。這是蘇的民調支援率低於蔡英文的重要原因之一。蘇貞昌還需要承擔民進黨不思改革、不改善兩岸關係、不積極作為的責任。

  謝長廷與蘇、蔡所想大不同,他已沒有機會再次代表民進黨參選臺灣領導人,但他不願意很快退出臺灣的政治舞臺,仍有政治抱負,要繼續發揮他的影響力。所不同的是,他不是志在選臺灣領導人,而是:一要成為影響民進黨權力之爭或蘇蔡之爭的關鍵角色,繼續“抑蘇扶蔡”。蘇是謝的政治死對頭,一直無法和解,而蘇又剝奪了謝有意在兩岸關係發展問題上發揮作用的角色,不讓謝擔任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一職,增加了謝的不滿,“制蘇”成為謝的政治目標。謝的政治言論及大張旗鼓地參加“人民火大遊行”,慷慨激昂地演説與“批馬”,只是一種政治表演,與蘇、蔡用意不同,他不希望自己在民進黨內部被邊緣化,要繼續發揮影響力。二是謝一直有扮演綠營“連戰角色”的想法,即成為綠營內部打破紅綠僵局的開拓者與先鋒,去年10月大陸之旅是其重要嘗試,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未徹底打破蘇貞昌主導的兩岸政策格局,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沒有重大調整。因此,謝還希望有機會再次參訪大陸,在權力之外,在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上超越蘇蔡,書寫個人的歷史定位。但若謝不能堅定自己的改革理想與理性的兩岸理念,向保守勢力低頭,就難以獲得外界的充分信任,也無法開創新的民進黨與大陸互動的歷史。(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