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核四“公投”能解決的議題很少

2013年02月27日 11: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日前拋出“以公民投票解決核四爭議”的方案。臺灣《立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從政治操作的角度來看,堪稱是相當有創意的作法,然而,“公民投票”的作法很明顯是將核四議題限縮在政治場域,至於已經被激起、對於核能議題的各種疑慮,卻沒有任何的處理。 

  社論摘編如下:

  “行政院”拋出“以公民投票解決核四爭議”的方案,從政治操作的角度來看,堪稱是相當有創意的作法,因為一個延續時間長達20餘年的爭論,似乎是存在著解決的可能性。然而,“公民投票”的作法很明顯是將核四議題限縮在政治場域,至於已經被激起、對於核能議題的各種疑慮,卻沒有任何的處理。 

  從媒體以及政黨對於核四“公投”議題的反應,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核四“公投”的議題具有戰略的制高點,基本上,這是“以戰止戰”的思維。一方面可以阻斷在野黨繼續以核四作為累積政治資本,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核四的公投結果,儘速終結核四的冗長爭論。雖然核四“公投”的結果,反核聲音高漲的狀況下,也許會與“行政院”原本設定的目標,也就是“讓核四續建”相左。但是從以往在貢寮、新北市等3次的核四“公投”案例,以及臺電內部所試行的民意抽樣調查來看,核四仍有相當高的續建可能性。 

  對於“行政院”、執政黨而言,“公投”的結果將會讓續建核四具有一定的正當性。這也是某些媒體以“公民投票是技術性的終結反核意見”向讀者進行預警的原因。 

  在此情況下,在野黨的目標將會轉向到核四“公投”的題目,以及“公民投票法”的“修法”議題上,甚至,相關政黨已經開始評估要以核四議題作為交換年金等議題的政治資本,以致于核四僅是一個政治籌碼而已。至於未來的走向是什麼,未來數日將是關鍵。 

  然而,這樣的發展方向未必對整個社會對於核四議題的理解,有正面的幫助,它只會讓核四議題高度的政治化。因為,從“公民投票”的提案到投票表決的短短數個月時間內,將會充滿高度密集的政治運作,政黨的對決氣氛將會是讓核四議題的社會、文化等層面,完全的被整治所取代而充滿政治味。至於引發民眾關心的核四廠建廠品質、核能電廠的管理議題、核廢料如何處置、臺灣的能源政策等議題,在“公民投票”的時間壓力,以及政治對決氣氛,都會被放在一邊。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進入核四“公投”的階段,所有的問題將只會濃縮成“反對興建”、“贊成興建”等兩個選項。形式上,“公民投票”看起來像是一個解決核四爭議的方法,但是實質上,“公民投票”只是用政治,把所有的討論可能性給掩蓋、取代掉。因為,核四即使不續建,核廢料的議題仍然存在;核四就算是續建,臺灣的能源過於偏重天然氣、燃油發電的政策事實,仍沒有太多的改善;至於臺灣過於偏重高耗能産業,以致于一直存在續建各種電廠的電力需求事實,也不會因為核四“公投”的結果而改善。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與核四興建有密切相關的要素,在整個關於核四“公投”的討論中,幾乎不會出現。更關鍵的是,長期以來對於核四興建過程中,臺電的施工品質、管理方式的疑慮,也不會因為“公民投票”的結果出爐就獲得解決。因為,已經存在的工程缺失疑點,在資訊沒有公開的狀況下,仍然會繼續存在。 

  簡單的説,“公民投票”只能解決核四所衍生的政治爭議、政治對決,這也是主要的媒體、政治人物,幾乎都用政治權謀的角度來解讀“行政院”所拋出的“公民投票”主張的背景。至於民眾對於核四廠的施工品質、核能是否安全的各種疑慮,並不是存在於“公民投票”的選項中,可想而知,即使“公民投票”結果底定後,各種的疑慮、懷疑、不信任仍沒有解決的可能性。 

  “公民投票”的過程、結果,看似具有民主政治的外觀,但是,因為欠缺了充分的溝通,再加上只計算人頭數目的多數決,所能真正解決的議題,其實很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