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從“九二共識”汲取更大智慧與勇氣

2012年11月28日 09: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本月26日,“九二共識”達成2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海峽之聲27日刊文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重溫“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有重大現實意義。放眼未來,從“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經驗汲取政治智慧,以更大的勇氣,解決兩岸關係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對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是十分必要。

  全文內容如下:

  孔子説:“君子和而不同”。這一思想發展到今天的具體體現就是“求同存異”,而這也正是二十年前,海基、海協兩會能達成“九二共識”的智慧所在,即雙方做到了求堅持一個中國之同,存雙方政治分歧之異。

  “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精髓是求同存異。26日,在北京舉行的“九二共識”達成20週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海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等“九二共識”的踐行者和親歷者都強調了這一點。

  我們認為,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重溫“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有重大現實意義。放眼未來,從“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經驗汲取政治智慧,以更大的勇氣,解決兩岸關係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對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是十分必要。而要做到這一點,應把握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理解“九二共識”的核心與精髓。陳雲林説:“‘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精髓是求同存異。缺少任一要素,共識都是不可能達成的。”試想,如果當年雙方中的一方否定一個中國原則,或者雖然雙方都表明瞭“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和“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不能做求同存異的處理,強求對方接受己方的主張,那麼都不可能達成“九二共識”。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求同存異”的相互關係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求同存異的前提和基礎,求同存異是兩岸達成共識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如果背離一個中國原則,那麼兩岸間就只會有“異”、不會有“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就無從談起。這一點是兩岸雙方要始終牢牢把握的。

  其次,要正確把握和運用“九二共識”的政治智慧。求同存異是兩岸能夠達成“九二共識”的智慧所在,兩岸間的分歧不是一朝能夠彌合,問題也不是一夕能夠解決,未來推進兩岸關係發展仍然需要運用好求同存異的智慧。要運用好求同存異的智慧,就要把握好兩岸關係發展中求同存異的內在精神和本質要求。王毅認為,“求同存異體現了彼此包容、靈活務實、相互尊重、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認為,話中“積極進取”四個字非常重要,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求同存異,不能僅僅是把兩岸的分歧擱置在那裏,永遠不去面對和處理。只求同,不現實;只講異,更不可行。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求同存異,應當既要務實擱置爭議、善於求同存異,同時又要積極聚同化異,在不斷增進共識的過程中,逐步縮小和化解分歧,實現互利雙贏的局面。這才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求同存異的內在精神和真正智慧。

  再次,推進兩岸關係發展需要有正視問題的勇氣和面向未來的擔當。王毅説:“‘九二共識’的啟示是要有正視問題、面向未來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我們認為,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固然需要智慧,但兩岸中國人從來不乏智慧,“九二共識”的達成就是明證。而就當前而言、尤其是就臺灣方面來説,恐怕更需要的還是擔當和勇氣。當前,兩岸關係既存在著歷史遺留的癥結性問題,也有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越來越需要兩岸共同面對,以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鞏固和深化。大陸方面已經呼籲,“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這顯示大陸方面勇於面對的態度,臺灣方面也應拿出勇氣予以正視。怎樣才有正視問題的勇氣,關鍵是要有面向未來的擔當。所謂“面向未來”,就是要以對歷史、對民眾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潮流趨勢,來認識臺灣的命運前途。這是擔當、是勇氣、更是智慧,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總之,“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兩岸都應從中汲取更大的智慧和勇氣,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把兩岸關係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海峽之聲 魏華 王宗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