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何以不敢拒絕美國牛肉?

2012年07月26日 08:2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立法院”25日通過了美國牛肉進口法案,給這場遷延許久的拉鋸戰畫下了句點。對進口美牛,臺灣內部一直有巨大爭議。美牛含臺灣禁止使用的瘦肉精,臺灣民眾認為當局進口美牛傷害他們的健康,養殖戶則認為當局厚此薄彼,傷害他們的錢袋。但是臺當局也委屈地辯解説,不進口美牛,臺美關係會出問題。

  美牛撕開一道口子

  美國從七八年前就開始向臺灣兜售牛肉,但臺灣迫於內部壓力一直給美國吃閉門羹。馬英九連任成功後,開始大力推美牛案過關,結果引發上千豬農和民眾上街抗議,用雞蛋和豬糞投擲“農委會”,馬英九的民望也隨之大跌。

  民進黨在“立法會”用霸佔主席臺等手段多次杯葛美牛案,但民進黨的抗爭被外界認為只是虛張聲勢,他們一早聲明“反美牛不等於反美”,在相關的街頭抗議中也不見身影。分析人士指出,歸根結底,民進黨也不敢得罪美國。

  實際上,在民進黨反對最激烈的時候,國民黨當局找出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公文記錄反擊説,陳水扁任內早已向美國承諾進口美牛,連瘦肉精含量標準都已制定得清清楚楚。所以,毫無懸念的,在民進黨“為民請命”的戲碼演足之後,美牛案最終輕輕過關了。

  過去,臺灣制定農産品進口策略時一直把保護農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進口美牛則成了第一個反例。臺灣本地養牛農戶並不多,養豬戶才是抗議美牛的主要人群。臺當局雖一直強調“牛豬分離”,表示不會連豬肉一起進口。但養豬戶的擔心有其道理:這道保護屏障已被美牛撕開了第一道口子,既然臺當局這次抵不住美國壓力,就難保不會有一而二,二而三的後續效應。

  臺美原無尊嚴對等

  馬英九執政團隊常常因為“太害怕批評”而遭人詬病,但在進口美牛問題上卻表現出了強硬一面。民眾因此批評馬英九“連任了就不是他了”,不過親藍媒體則委婉地提醒這些民眾,應該體諒馬英九的難處,因為不進口美牛,就沒有“正常的臺美關係”。

  馬英九25日下午主持國民黨中常會,一臉輕鬆地表示,美牛進口問題在民眾健康無虞的前提下解決了,下一步要儘速恢復與美國的TIFA(臺美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協商)。TIFA是臺灣與美國在1994年簽訂的一個貿易談判平臺,2007年因美牛進口受阻而中斷。

  在説明為何要進口美牛時,國民黨各級官員都把話説得很白,沒有美牛,就沒有TIFA,臺美關係甚至可能倒退。美國的態度也很直白,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司徒文曾直言,美牛議題成為臺美關係“絆腳石”,美牛議題獲解決前,很難重啟TIFA咨商。而馬英九早前説出“有限度”開放美牛後,美方立即派人前來,著手給予臺灣旅客免簽待遇。

  臺灣媒體評論説,美牛問題戳穿貿易自由化的背後,美國和臺灣地區之間原無平等和尊嚴可言。進口美牛是臺灣妥協的産物,而美國所握的籌碼,多到讓臺灣無從選擇。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