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選票壓力削弱民進黨反省的力度

2012年05月02日 10: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主席選舉首場電視辯論會4月29日在高雄舉行。民進黨主席選舉5名候選人在兩岸關係和陳水扁問題上動作一致、步調相同。香港《大公報》4月30日發表評論指出,這無非就是投綠營群眾所好。政見會中,5個大腦卻只有1種思維,沉悶的氛圍窒息了爭辯的火花,讓人看不到連敗兩次大選的民進黨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主席選舉首場電視辯論會4月29日在高雄舉行。一如預期,兩岸關係、“特赦”陳水扁及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成為論戰的主要焦點。這次共有5位候選人,為歷屆黨魁選舉之最。外界預計,5張嘴巴,5種聲音,唇槍舌劍,精彩可期。但沒想到,5個大腦卻只有1種思維,沉悶的氛圍窒息了爭辯的火花,選票的壓力削弱了反省的力度,讓人看不到連敗兩次大選的民進黨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當天辯論會上,在面對兩岸關係這道必考題時,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雖提出要面對大陸,但沒有詳細説明如何面對。他還重提堅持“臺灣共識”。但眾所週知,宣揚“臺灣共識”的蔡英文在今年選舉中已敗下陣來,足顯“臺灣共識”已不為島內多數民意接受。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則建議辯論大陸政策,而另外兩名“獨派”人士吳榮義和蔡同榮均支援“臺獨”黨綱。一向在兩岸政見上有積極主張的許信良當天倒沒在這方面多有著墨。可見,幾位候選人在兩岸問題上不約而同地打“模糊戰”,不僅未提出民進黨未來處理兩岸關係的良策,更甘於停留在所謂“臺灣主權”的死衚同裏。

  今年1月島內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縱觀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和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選舉政綱,在處理島內事務方面多是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還在於如何處理兩岸關係。馬英九堅持以“九二共識”為基石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而蔡英文雖不斷拋出各種包裝華麗的兩岸主張,但字裏行間仍不脫“臺獨”本質。因此,這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表面上是“雙英”之爭,但其實是“九二共識”與“臺灣共識”的較量。馬英九最終成功連任,證明了島內多數民眾已意識到“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政治基礎。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死穴”早在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已暴露無遺:全面三通遲遲不通,臺商登陸諸多限制,後來還大搞“去中國化”等“臺獨”活動,導致兩岸關係陷入低谷、降至冰點。

  為了避免在4年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再犯同樣錯誤,這幾個月該黨內部要求調整兩岸路線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主張廢除“臺獨”黨綱。雖然只是處於討論的初始階段,但這種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氛圍有利於放下包袱、解放思維,但隨著黨魁戰拉開序幕,各種活躍的聲音驀然而止。

  在陳水扁問題上,雖然有的候選人支援“保外就醫”,有的贊成“特赦”,但“殊途同歸”,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救扁于牢獄之中。從“扁案”曝光、審訊、判刑到扁入獄的這幾年間,民進黨從未對扁案有過深刻的反省,而一個缺乏反省能力的政黨是難以獲得民眾信任的。今年島內就有不少選民憂慮,倘若民進黨再上臺,不無重演“扁案”的可能。如今民進黨的未來黨主席們竟揚言救扁,必將加深民眾的疑慮。

  民進黨主席選舉5名候選人在兩岸關係和陳水扁問題上動作一致、步調相同,無非就是投綠營群眾所好。只不過到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選民則不止綠軍,還有藍軍及攸關勝負的中間選民。民進黨高層應展現魄力和格局,帶領黨員開創新局面,而非被綠營意識牽著鼻子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