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許信良提前引爆民進黨2016“內戰”戰火

2012年05月02日 08: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4月30日針對民進黨主席選舉態勢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許信良雖無勝選可能,但無疑主導了這場選舉的論述與定義,他提前先開了民進黨內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內戰”的戰火,這是民進黨內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戰,也是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之戰,更是蘇蔡謝許4人的人生最後價值之戰。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4月29日首場黨主席選舉政見會,陳菊打瞌睡,蘇嘉全像一袋麵粉陷在座椅上;這或許是民進黨歷次高層政見會中最乏味及最低水準的一次演出,實在出人意表。  

  5人發言,關於政經大計,陳腔濫調;談到反制媒體,不知所云;全場大概只有蘇煥智的“重建理性討論,大家重新做兄弟”,算是一個亮點。蘇貞昌更居然無厘頭地為了“團結”,放棄交互詰問,令舉座在解嘲的尷尬笑聲中過場。  

  然而,空泛淺薄的論述,掩蓋不住背後的劍拔弩張。在政見會中,許信良形同是蔡英文的助選員,蘇煥智則反對黨主席參選2016,兩人皆針對蘇貞昌而來,這才是這場黨主席選舉外弛內張的真相。  

  目前看不出許信良當選黨主席的可能性,但他無疑主導了這場黨主席選舉的論述與定義。他的政見主軸是:一、支援蔡英文再戰2016。二、主張民進黨應“憲法”與大陸打交道,高度推讚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三、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否定蘇貞昌,説蘇貞昌在2008拒任黨主席,“沒有承擔責任”(後來由蔡英文出任);又稱蘇自行宣佈參選臺北市長,“不是顧全大局的人”。  

  許信良“一箭雙雕”,他將民進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人選抉擇,與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轉型綁在一起;又把臺灣地區領導人人選綁住蔡英文,再將兩岸政策綁住謝長廷。於是,外界所稱的“許蔡謝”,即使不是操作面的連手,亦已成精神面的結盟;許信良無疑提早掀開了民進黨內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內戰”的戰火,且是延續2012“蔡謝”2人對抗蘇貞昌的架構,將之再度定型化。  

  蘇蔡謝許4人,皆將2016視為人生最後一役。蘇貞昌當然志在2016,只是未便明言。他説,“飯要一口口吃,事情一件一件做”,言外之意就是,要從2014“七合一”,通往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一步一步爬樓梯”。至於蔡英文,其聲勢行情並未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敗而受挫,迄今在任何場合,不論她對麥克風説兩句什麼無關痛癢的話,皆能成為新聞;她心中當然有2016。謝長廷或許已與臺灣地區領導人無緣,如今他的志業在創造民進黨的兩岸新論述,不啻欲以此為自己的歷史品牌。許信良則曾因倡議“大膽西進”,成為黨內過街老鼠,如今竟又回到黨內最高論壇,公開闡述那些過去被視為離經叛道的主張;他非但要將自己從歷史灰燼中救出來,儼然亦自視為民進黨內“撥亂反正”的救主,雖然在外人看來似唐吉訶德。  

  這是民進黨內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戰,也是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之戰,更是蘇蔡謝許4人的人生最後價值之戰。目前看來,蘇貞昌可能贏得黨主席選舉,但“蔡謝許”的“精神結盟”在選後即可能轉化成“操作結盟”;蘇貞昌在黨體制內做“黨主席”,蔡英文則在黨體制外做“精神領袖”,雙方勢將在明槍暗箭中為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進行角力拔河;未來4年,這場蘇蔡競爭,可能使得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成為民進黨史上耗時最長、拖延最久的一場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逐鹿大賽。  

  黨主席選舉使民進黨2016的內戰提前開打,這正是民進黨最擔憂的局面;但是,現在看來,這卻已然是天要下雨攔不住的事。未來兩年黨主席任期內,倘若蘇貞昌在黨中央,蔡謝許在黨外圍,能否整合?倘不能整合,蘇若敗于2014,蔡會否代之而起,民進黨又能否承受得起內部長達4年的切割與拉鋸?  

  這場權力競逐與路線轉型交纏糾葛的黨內競合大戲,若想演得叫好又叫座,誠非易事;許信良儼然是毛遂自薦的導演,逼出了原來還不想這麼早出場的演員們,許之所以受大家矚目,及在黨內惹有些人憎厭又令有些人期待,皆非無因,實屬必然。  

  蘇貞昌昨日放棄了向對手交互詰問,但他自己卻躲不過這場蘇蔡競爭即將撲面而來的所有難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