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得了失語症的民進黨不可能在遊行中贏得支援

2009年05月12日 09:30: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臺灣“憲法”保障人民集會遊行的權利,因此,只要民進黨高興,它可以年年遊行、月月遊行。甚至若不怕得了動員疲乏症,要日日遊行亦無不可。但是遊行是表達意見的手段,沒有任何一個想要執政的黨會耽溺于“為了遊行而遊行”,因此,現在回到問題的本質,民進黨的遊行究竟要訴求什麼?要表達什麼?

  社論説,幾無意外,民進黨“五一七”大規模抗爭最主要的指控是,馬當局讓臺灣“主權”流失;不過到目前為止,民進黨視為被統一第一步的、與大陸簽ECFA一事,馬當局仍限縮于經濟事務,由於島內仍有疑慮,該議題尚未列入第四次“陳江會”議題,目前仍在爭取島內共識的階段。同時,今年5月臺灣可望首度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即使向來對國民黨採取較為批判態度的《經濟學人》雜誌,對於臺灣能在38年後重返聯合國附屬組織,都視為是“健康的發展”。
 
  民進黨第二個要大規模抗爭的理由,就是要表達對“民主倒退”的憂慮,最大例證則是,民進黨執政時期並未修改的“集遊法”;而為挑戰這部不合理“惡法”,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放話“五一七”要率領民進黨公職跨夜靜坐,24小時嗆馬。 

  社論指出,此時將“集遊法”做為動員焦點,凸顯的不只是國民黨的問題,更是民進黨的歷史錯誤,第一、如果“集遊法”是惡法,為何民進黨執政8年從未想要調整?第二、正因為如此,民進黨此時抗議“集遊法”不但惹來昨是今非之譏,被社運團體視為是“割稻尾”,言論品質及影響力更是遠遠比不上那些振振有辭的弱勢團體。 

  如果連向來屬反對黨專長的“集遊法”戰役,民進黨都失去領導地位,一葉知秋,試問,民進黨還有哪些戰場、空間可以發揮。國民黨一黨獨大,民進黨在“國會”只有27席“立委”,並不是民進黨失去影響力的主因,因為,黨外及民進黨創黨初期,“立委”人數更少,但是,從“國會”全面改選、司法人權等議題,當時的民進黨才是議題的設定者,站在歷史正確的那一方,就像魯迅形容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現在的民進黨,除了在“國會”演出鎖門自囚的鬧劇或是動輒出手賞人耳光外,試問,針對他們過去相對擅長的“主權”議題,除了批馬外,民進黨又提出什麼對策?兩岸交流密切,民進黨除了重喊“新三不”之外,能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方案?民進黨在“國會”發言空洞無物,反映的正是民進黨失去與社會溝通的能力,甚而,也凸顯民進黨失去與自我對話的能力。 

  一向以論述見長的民進黨,其之失去語言能力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就人才層面而言,過去8年、尤其是後兩年陳水扁家弊案陰影下,效忠陳水扁家成為民進黨菁英的第一要務,而根基於忠誠度的“排藍條款”,其造成的後果更是集劣幣驅良幣之大成。有人戲言,“三寶”雖然落選,但是後起之秀的“新三寶”學歷卻都更高,則更顯示出,過去尚有形象牌“立委”空間的民進黨,現在卻淪為多人爭當“三寶”的處境。 

  更嚴重的是,為了挺扁,民進黨“立委”必須一再重復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話,自甘成為傀儡的後果是,語言及思考能力的喪失。確實,集會遊行是人民基本權利,但這並不表示,民進黨可以靠遊行重新得到人民支援,因為,一個政黨若不知道如何在“國會”進行論述、不知與社會的需求進行互動,就不可能在遊行中贏得支援。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