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找回感動,走出政治人物設局的困境

2017年10月10日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黃丙喜的評論文章指出,新任“閣揆”上臺,本該展現臺灣新局面,然而,政黨惡鬥、統“獨”紛擾和社會撕裂依舊。我們已經為一些根本或現在做不到的事爭吵夠久了,何必一再陷入政治人物設局的困境呢?人的熱情才是溫暖農耕青年和凝聚社會的最佳動力。找回社會感動的力量,只要有心,其實也是簡單的舉手之勞!

  評論摘編如下:

  新任“閣揆”在上臺,本該展現臺灣新局面,然而,政黨惡鬥、統“獨”紛擾和社會撕裂依舊。此時,一群大學教授、企業家和農耕青年攜手合作,找回臺灣社會感動的力量。

  故事的場景之一在白玉蘿蔔的故鄉——美濃。“老師,白玉蘿蔔趕收時日,您就會知道采收的路有多長!”返鄉農作也返家盡孝的大學畢業青年們,在一項創業座談中説出缺乏訂單的辛苦。農作宿命是它的采收期短,2個星期之內的價格可以巨降到工錢都沒有的境地。

  場景之二是大學老師在校園。他們想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榜樣,不能只會在課堂講經濟學模式,卻對只欠美金十幾元的貧農束手無策。我們難道不能拿出行動,替這些有理想的年輕人增加深耕農業的動力,也為我們堅守健康飲食的凈土?

  因此大學老師和食品專家們無私貢獻食品加工技術和美學設計的專業,義務協助農耕青年們將白玉蘿蔔加洛神花腌製成櫻花蘿蔔,增加創意,也連帶紓解了洛神花和白玉蘿蔔銷售的壓力。

  場景之三在獅子會、扶輪社、同鄉會和客家商會的聚會。“做善事是舉手之勞,我們只要每桌省吃兩道菜,就可以替偏鄉兒童繳交一學期的營養午餐。”現場掌聲響起,他們把銷售提成轉做回饋弱勢兒童的基金。

  場景之四是來臺訪問的學者和在臺留學生的對話。“臺灣令人感動的力量在農村。”農人們的勤樸克儉、真誠流露和鄉間自然景觀,讓異鄉人找回簡約生活的感動。他們這次運用所學的網路行銷在大學及社群平臺廣發善心帖。

  人的熱情才是溫暖農耕青年和凝聚社會的最佳動力。我們已經為一些根本或現在做不到的事爭吵夠久了,何必一再陷入政治人物設局的困境呢?找回社會感動的力量,只要有心,其實也是簡單的舉手之勞!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