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文化的大陸”與“政治的臺灣”

2016年06月28日 07: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趙怡的評論文章,以作者赴大陸尋訪山水名勝的經歷出發,談論兩岸近年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差距。趙怡指出,臺灣在全民民主與社會運動的激越浪潮中,傾向於切斷傳統中原文化的臍帶,讓下一代在文化斷層中成為失根的蘭花;而大陸同心致力於保存歷史遺産與傳統倫理價值觀,正一步步奪回傳續中華文化的主導權,兩者形成強烈對比。作者直言,任何為了爭奪政治權力而削弱固有文化根基的作為都將對群體本身的融合與發展造成傷害。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搭乘高鐵赴廈門出席論壇,順道尋訪山水名勝,沒料到無心插柳,飽餐了一頓文化饗宴。

  第1站去了江西婺源,是一座位處贛皖浙邊境的偏鄉小城,因為每年3、4月間盛開的油菜花艷絕天下而闖出個“中國最美鄉村”的萬兒。初夏時分,已看不到油菜花海的美景,但車子一駛入鄉間,只見滿坑滿谷、無垠無涯的茶園,在高低起伏的坡地上佈滿濃濃的綠意。當地人告訴我們,為了保護純凈的青山綠水,婺源不歡迎工廠落戶;又為了傳承歷史文物,當地政府保留所有具有文化價值的街坊遺址,還規定新建築物一律採用粉墻黛瓦、飛檐勾角、曲院荷塘的皖系風格,以維繫古鎮的原貌。我們乘纜車攀上半山腰的江嶺,再沿著羊腸小道蜿蜒而行,觸目皆是古樸雅致的市集店舖,宛如走進了千年一瞬的時光隧道。

  回程時經過武夷山。大夥兒搶著坐上了嚮往已久的排筏。暢快地漂浮在“九曲十八彎”的溪流裏,一面聽著舟子講述傳説中的神仙故事,一面欣賞舉世無雙的奇景,左右岸邊全是千仞絕壁,蒼峰巨岩,氣勢雄偉,渾然天成,到此一遊者莫不感嘆天地造化之神妙。武夷山是全球同緯度的自然環境保護區中,維護最完善的生態系統,擁有2500多類植物物種,近5000類野生動物,絲毫未受到工業污染的侵襲。它的文化遺産也不遑多讓,自秦漢以來,就是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多處宮觀、道院和庵堂遺跡。我們瞻仰過宋儒朱熹的書院,眼前又出現一堵斑駁的銅墻,鐫滿詩詞歌賦,原來竟是詞家柳永的祠堂,為此行增添了另一個意外的驚喜。

  在兩地停留期間,都有歌舞表演可看。婺源的“夢裏老家”,以古詩詞配樂為襯底,細訴一段淒美絕倫的愛情,優柔婉約,令人動容;武夷山的“印象大紅袍”,係張藝謀的力作,他以“人工自然融為一體”的獨門手法,烘托出萬古以來“茶”與“人生”之間纏綿悱惻的不解之緣,視聽效果震撼全場。身處邊陲聚落中,還能坐在現代化的劇院裏觀賞高品味藝術表演,直叫我們為一齣代表臺灣精神的定目劇至今難産,感到汗顏無地。

  臺灣,曾經被公認為中華優美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寶地,幾十年來孕育的書香社會與君子之風,早已成為“臺灣最美的風景”。近幾年來,兩岸在維護固有文化的努力上背道而馳,主從易位。臺灣在全民民主與社會運動的激越浪潮中,逐漸演變為高度政治化的社會,邇來又在政黨鬥爭與世代翻轉的牽動下,傾向於切斷傳統中原文化的臍帶,讓下一代在文化斷層中成為失根的蘭花;反觀大陸方面,朝野人士同心致力於保存歷史遺産與傳統倫理價值觀,正一步步奪回傳續中華文化的主導權,兩者形成強烈對比。

  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社會教化的準則,人民生活的全部內容。我相信,任何為了爭奪政治權力而削弱固有文化根基的作為都將對群體本身的融合與發展造成傷害。

  今年520以迄,兩岸關係懸宕低迷,前景如何尚難以逆料,彼此間的和平競爭仍在繼續進行。倘若未來的賽局將是一個“文化的大陸”與一個“政治的臺灣”對陣,成敗如何,似乎已見出了端倪。(作者為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