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是要思想上“去中”

2017年08月25日 07: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根據媒體報導,臺當局“教育部”擬在“十二年基本教育語文領域-語文課程綱要”中,降低文言文的比例,引起了各方的爭議。臺灣《中央網路報》對此發表評論説,民進黨當局新課綱降低文言文的比例,只是“去中國化”的另一配套措施而已。

  贊成降低文言文比例者,大抵以下兩種論點。一種是披著專業的外衣來批評文言文,例如有的人抬出胡適批評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因此要讓學生從半死的文字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白話文。如果依照這個邏輯,文言文既然是半死的文字,又何必要學,根本應該全部刪除才是。然而,胡適的批評是因為要推行白話文運動,有其時代背景,豈可假胡適之口來非今日之教育。唐詩、宋詞、元曲,乃至於散文,多的是文學瑰寶,更具有跨時空的意義,學習這些文言文,對於美學的修養、知識分子的精神,皆有幫助。我們認為,文言文教材的選擇的確有值得討論的空間,但不能以偏蓋全,更不能因噎廢食。

  第二種論點則是充滿意識型態。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退休教授陳萬益可為代表。他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中國文學史數千年,龐大體系把師生綁死,呼籲應該開放,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從這個觀點來看,文言文是屬於“中國”的,其本質就像“外國的文學”一樣,與臺灣這塊土地無關。但這些人實際上所擔憂的是,透過文言文的教育,會自然而然地養成這些人的中國意識。

  文章指出,民進黨當局的新課綱中打算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現在降低文言文的比例,只是“去中國化”的另一配套措施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蔡英文就是在改變兩岸的現狀。“維持現狀”是蔡英文的承諾,但“去中國化”的作為不只是教育層面的政策,而是從思想上改變兩岸關係的定位。我們必須指出,這樣的作為,實無益於兩岸互信的建立。

  當前兩岸關係最大的危機就在於缺乏互信,沒有溝通。缺乏互信的結果,兩岸自然會形成向下發展的螺旋,而臺灣卻是站在機會、資源、與時間皆不利的一方。在我們看來,民進黨認為“去中國化”有助於其獲取長期執政的地位,然而民進黨卻沒有考慮到兩岸關係惡化對臺灣整體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説是將黨與個人的利益置於臺灣的利益之上。可怕的是,大多數的民進黨支援者不知道這個道理而隨之起舞。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