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當“天然獨”一代開始理性務實

2017年08月24日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由於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後不肯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明顯轉冷,包括大陸學生赴臺的人數可能銳減。蔡英文曾經沾沾自喜于臺灣的青年具有“天然獨”成分,姑且不論這些經受過“去中國化”教育的“獨”派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不過,這個暑假期間有大量臺灣的大學生“登陸”倒是真的,或者到大陸參加各式各樣的夏令營隊和參訪活動,或者參與大陸各地的企業實習工作與創新創業競賽。

  臺灣《中國時報》24日發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評論説,從既有的反應看來,大陸對於臺灣“青年一代”的工作,已經見到了初步成效。

  媒體相關報導顯示,眼見為憑和親身體驗的結果,有不少第一次去大陸的臺灣青年學生,對於大陸的發展情形覺得驚艷甚至於震撼,並因而對於人生規劃有了不同的想像,其中,不乏有著“天然獨”傾向的年輕人。這種眼界和心境的變化,會不會在這些同學的學習環境和社交群體之間傳散開來、形成風潮,現在或許言之過早,不過,其中的意涵是頗耐人尋味的。

  從成分上來分析。主張“臺獨”的人,有的相信,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臺灣人在體質和文化上都已經和大陸人分道揚鑣;有的則認為,兩岸由於制度安排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即使同文同種,雙方也很難融合。不論立場為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即大陸是一個落後於臺灣的社會,這種落後不僅存在於過去,還會延續到未來。兩岸融合的結果是臺灣會被“拖累”,所以,應該彼此分立,別談“統一”。

  然而,近年來的事實告訴我們,這種大陸必然落後於臺灣的迷思該醒醒了。

  就平均居民所得來説,中國大陸固然還與臺灣有一段差距,但是,一線乃至於二線城市已經有多達十余個超越了臺灣的水準。同時,依託在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快速的經濟成長之上,大陸的創業、就業機會以及未來發展潛力更比臺灣豐沛遠大。面對這種情勢,“天然獨”青年開始理性務實地思考他們的前途,是人情之常,也是擋不住的趨勢。

  同時,這些跡象也告訴我們,“天然獨”其實並不天然,它只是“去中國化”教育下的人為産物。然而,正因為它是人為的産物,除非這種人為的環境能夠證明自身的優越性,否則,終將因為事實的對照和檢驗而失去正當性和要求力。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天然獨”開始變得理性務實。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