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日本核食品進臺灣 肖想橫柴入灶?

2017年01月06日 16: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引進日本核食公聽會衝突不斷,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拍板延後1月的2場,改以網路先與民眾溝通。臺灣《中國時報》6日發文對此發表評論説,改弦易轍的操作,不無時間換取政策闖關空間的意味,真能奏效嗎?之前11場公聽會幾乎都以脫序收場,原因出在資訊不透明、先有結論後開公聽會,蔡當局以人民健康“乞憐”日本讓人民氣不過,若不修正這些源頭,只想摸頭民眾,恐怕不易奏效。

  臺當局提供日本核食資訊一直是單向、不充分、不透明,民眾因而理性反對讓日核食進關。公聽會現場的數據發放作業不當,已有官員道歉;網路呈現的臺當局説帖,至少有“衛福部”、“食藥署”100多題問答;“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也動員相關部會製作了高達122頁的説明,不能説是沒做事。

  這些網路資訊雖量大,但問題不少。首先,進去閱覽的技術門坎不易突破,得先知道有這兩個資訊提供,接著熟悉網路使用,還得掌握日輻射食品的幾個關鍵詞,才可能拐彎抹角、尋它千百度地登堂入網;對年長者、家庭主婦等與新知及新工具有段距離的族群,等於剝奪他們參與的權利。

  這些資訊雖然充分,但不脫“先有立場、後找數據鋪陳”的缺點。例如,過度強調美國食衛署(FDA)針對日本核食品安全與否的99-33號警示法律文件。雖注意到這份文件自福島核災後已做了24次修正,但未提12月27日才做的最新增補,也未説依日本政府決定來做修改,並不都是解除某品項列管,顯然更新速度有時間差。

  另個關鍵,臺灣與美國飲食文化背景差異甚大。美國民眾不“哈日”,對日本食品消費很有限,只有東方店賣日本食品,因此FDA只以“警示(alert)”定位這份法律文件;臺灣民眾“哈日”破表,是日本食品第2大出口市場,由日本青森蘋果出口90﹪都銷到臺灣可見一斑。因此,FDA的寬鬆警示,並不適合臺灣“哈日”的食品消費行為。

  必須繃緊神經的是,福島輻射危害是現在進行式。上個月加拿大溫哥華海域鮭魚確認遭福島輻射海水污染,之前上溯美國哥倫比亞河母川産卵的鮭魚也檢出福島核種,原因有跡可尋,福島海域親潮、黑潮匯流後成為北太平洋洋流,一路沿北緯40度往東直抵美、加邊界,且福島核污水近6年偷排入海沒停過,源源輸送輻射物質到太平洋東岸,鮭魚怎可能逃得過輻射污染。

  臺灣“國發會”、“食藥署”的網路資訊除了該做以上修正外,也得調整現在單向的資訊提供方式。以前述FDA的99-33法律文件為例,美國公民可依《資訊自由法(FOIA)》要求美國食衛署提供;不止是公開資訊,只要基於公眾利益,都可提出申請相關文件;1967年制訂的FOIA,美國民眾早已嫺熟怎麼去主張這項權利。相較臺灣,資訊公開得非常有限;加上只有10年余運作經驗,民眾對此的權利意識也才起步。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