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綠營“出動F-16搶犯人”的心態是如何煉成的

2016年08月10日 10:14: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肯亞于8月7日遣送5名臺灣籍電信詐欺犯到大陸,臺灣方面對此表達“嚴正抗議”。可以預見,綠色媒體上又將是一片撻伐之聲。除了“藐視人權”、“鴨霸臺灣”等陳詞濫調,當中最為離譜的,當屬前些日子有名嘴在節目上慷慨陳詞,臺灣應該出動F-16到大陸把人搶回來。

  有首歌是怎麼唱的來著?“我們因不了解而相識,我們因了解而分離”。雖然不是簡單的小兒女那樣的離合,兩岸交流似乎陷入類似的心理怪圈。有些觀點本身悖離常識和事實太遠,諸如“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大陸産婦不坐月子”、“大陸海軍士兵少有小學以上學歷”,總是有民眾願意信以為真。拜託,這不是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了,睜開眼睛看看吧。地球都成村了,海峽兩岸那點距離,也就是個小水溝,邁一步就過去了,到對岸去實際走走看看不好嗎?

  要都歸罪到島內民眾身上,確實是冤枉人。因為,意識形態這個東西有些奇怪,要形塑它,有幾大“容器”,一個是政治理論,一個是媒體生態,還有一個是學校教育。

  自“太陽花學運”以來,臺灣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天然獨”,儼然成為理解臺灣新一代不可或缺的關鍵詞。追溯概念的源頭,不難發現正是來自於民進黨主席和臺當局負責人一肩挑的蔡英文。她説:“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這樣的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緊接此話,被視為民進黨“臺獨”理論家的林濁水在專欄裏連發三文,討論年輕世代的“天然獨”(當時林使用的是“自然獨”)。 其後,“天然獨”快速地成為臺灣社會的流行語,並被“太陽花世代”所接納。

  要説為什麼臺灣民眾對大陸有這麼多誤解,臺灣媒體,尤其是綠營媒體“功不可沒”。且不説上述貽笑大方的出格言語。日前綠營“小英基金會”所屬的網路論壇,刊發一篇名為“沒有中國觀光客的空氣真好”的奇文。絕美的島內風光,配上明顯帶有歧視意味的標題,在網上引發了相當高的關注。且不説來者是客,皆當以禮待之,“沒有XX觀光客的空氣真好”又是一種怎樣荒謬的邏輯?但這樣的做派在島內可謂“吾道不孤”。

  有綠色媒體拿著民粹當民意,一味鼓吹甚至美化兩岸交流“停擺”,無視陸客減少對臺灣的切實衝擊。不反思便罷了,連停擺過程中,包括旅館與餐飲小吃的從業人員、遊覽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等升斗小民的切身之痛,都能不在乎嗎?有評論説,這簡直是現代版“晉惠帝”,足與“何不食肉糜”典故相輝映。陸客減少空氣好,你讓旅遊業者去喝西北風?

  其實無論是太陽花、“天然獨“,跟綠媒主張若合符節的,根源在於教育。這也是臺新當局上臺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要廢掉課綱微調的內在因素。當年綠營曾經大呼政治力量退出校園。國民黨出於菲爾潑賴(FAIR PLAY,在英語中意思是“公平比賽”,編者注)的美好願望,就順從了。結果回頭一看,退出的力量真空,被舉手高呼的民進黨伸腳插了進來。如今,終於修成正果,一個外號小綠的“時代力量”出現在島內政壇上。悔之晚矣也罷,錯不當初也罷,反正宋襄公的故事,足資鑒戒。

  教育固源,媒體扇風,理論鼓吹,“綠樹”漸漸成蔭。即使出現火燒車的重大不幸,島內也有雜音,網路上尤其是PTT網站,呈現不少幸災樂禍的文字,有個別人在網上借機諷刺甚至戲謔。面對冷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表示,如果這些悲慘的苦難是發生在自己、家人或朋友身上,“你又會如何反應”?島內的年輕人,似乎已經習慣了戴著綠色眼睛看對岸。要他摘下眼鏡,反而認為不真實,你是在騙他。

  凡事都有反作用力,島內透露出來的敵意、曲解,在大陸民眾眼裏,也産生越來越多負面評價。從最初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到“臺灣最霉的風景是騙人”,這種心理轉折不容忽視。

  臺籍跨境詐騙案、辱罵老榮民事件和陸配領臺灣身份證遭歧視事件後,臺灣在大陸民眾中的形象開始減分。面對火燒車事件臺當局調查部門擠牙膏式釋放消息,且調查方向反轉如大片劇情,大陸民間情緒發酵,不滿情緒越來越濃。

  負面情緒的累加,副作用不可小視。近日,擁有超過150萬名粉絲的“臺灣自由行”微博進行一項意願調查,發現陸客不想赴臺自由行最主要的理由是臺灣人“一邊罵大陸,一邊賺錢”。在3227名參與者中,認為“不讓臺灣人一邊罵大陸一邊賺錢”和“不喜歡執政的蔡英文、民進黨”分佔前2位,都超過18%。排名3-6的也都和最近的兩岸關係有關。這實在值得深思。

  畢竟,民眾的眼光是雪亮的。如果説火燒車事故引發的是旅行者對人身安全的恐懼,歧視陸客海報和幸災樂禍言論觸發的是民粹排異風潮下的心靈不適甚至反感。前者易去,後者難除。何況,對遊客來説,人在外地,人身安全和心靈安全同等重要。如果在火燒車和以後的類似問題上,臺當局不能有效抗衡民粹之毒,並拿出看得見摸得著的善意,8年來臺灣各界辛辛苦苦累積起來的美好形象,可能在對岸心目中三下五除二就會敗壞乾淨。臺灣《聯合報》就在社論中直言,“無論最後的真相多麼難堪,我們都無法回避。”(文/王大可)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