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評民進黨混亂的臺灣史觀

2016年08月09日 08: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對原住民道歉,卻引來更大的批判與質疑聲浪。原住民認為只有道歉未見實質政策規劃,只是作秀;持漢人史觀者則質疑,高舉原民史觀似有取代漢人史觀之意,恐別有用心,大陸認為是在為“文化臺獨”鋪路,將走向“法理臺獨”。

  臺灣《旺報》9日社評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問題,恐怕跟蔡英文混亂的史觀有關。蔡英文宣稱代表臺當局向原住民道歉,但她的道歉理由,卻上溯至荷蘭時代和鄭成功時代,並歷經清朝、日據和“國民政府”,可見她所代表的當局其實是所謂的一切外來政權。但是,蔡英文有沒有這個代表的資格呢?

  荷蘭人侵略臺灣是在400年前,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早已不復存在,但荷蘭國王和現在主政的首相還是應該出面,為當年的殖民歷史負責道歉。事實上,荷蘭政府確曾在1947年為印尼殖民屠殺事件道歉,蔡當局若真有心為原住民爭取權益,就應該盡心收集證據,與荷蘭政府交涉。

  臺灣史對原住民鎮壓最劇烈的是日本,日本政府完整國格仍延續,要求其對殖民過往道歉自有法理依據。事實上,日本殖民臺灣期間,建構了完整的檔案系統,各種同化、鎮壓原住民的政策都有案可查,如果蔡當局認為應為日本的所謂“理番政策”道歉,大可以拿檔案資料要求日本政府道歉。

  即便荷蘭和日本會對這種要求不屑一顧,無論如何也不該由蔡英文越俎代庖。若她不經荷蘭和日本政府同意就替他們道歉,恐怕是對過去歷史的不負責任,因為真正的負責者被隱匿,絕非歷史正義。

  論者多批評蔡英文不要求日本政府為“理番政策“與血腥鎮壓原住民反抗行動道歉,道理在此。事實上,原住民土地被掠奪,或經常發生的流血衝突,多數並非政府行為,而是民間的衝突。清朝統治前期曾嚴限漢人移民,直到1875年才解禁。但禁制期間還是有大量閩粵移民非法渡海來臺,他們基於生存需要而與原住民爭奪土地,乃至發生衝突,這當然不該由清廷承擔責任,若要道歉,應該由這些漢人的後代出來面對。換句話説,侵略臺灣的殖民主體不是中國,而是現在還在臺灣生活的社會主體福佬人。

  原住民權益受損所涉及的歷史和法律責任非常龐雜,400餘年來原住民生命、財産權益受損,事證早已隨著歷史灰飛煙滅,不可能有實質的處理辦法。蔡英文卻大包大攬做出純道德性,無具體內容的道歉,難怪許多原住民不接受、不承認這是對原住民400年屈辱史認錯,不足以彌補原住民的痛苦與損失。

  難怪有人質疑,形式的道歉所為何來?是否只是企圖形塑“原民史觀”,定義原住民是臺灣真正的主人,其他先來後到的臺漢人都是外來者。如果臺灣能以原住民文化為文化主體,就能解除臺灣與中國的文化的連結就可達到“文化臺獨”的目的。至於原住民過往受過的侵害,不是蔡當局所關心,因為他們知道,400年的帳是算不清的,自可依實力原則處裏。

  問題在於,這種史觀根本經不起歷史的檢驗,用現代的主權概念來反推過往的歷史經驗並沒有意義。在荷蘭人入臺之前,全臺灣並沒有完整統一的政權組織形式,所謂原住民也只是泛泛之論,不同族群部落之間並無一致的血緣、文化與國族認同。相反,各部落之間彼此征伐、爭奪土地從未停歇,。民間漢人和原住民的衝突也可以在這種脈絡下加以理解,若將漢人求生存的舉動歸類為侵略或者殖民,但原住民部落之間的大小戰爭恐怕也要接受現代法律的檢驗,豈不荒謬?

  無論民進黨當局是否有意建構“原民史觀”以實現“文化臺獨”,這套史觀是禁不起檢驗的。臺灣原住民並非全屬南島語系,也有部落的語言、文化更接近大陸西南少數民族。而臺灣所有漢人都是從大陸移居而來,是原住民部分苦難的直接加害者,並不是大陸的中國人。蔡英文若想借原住民及原民文化來切割中國連結,到頭來恐怕只會切割到自己。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