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島內民粹主義氾濫 網路欺淩如何管?

2016年03月02日 09: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關注島內網路欺淩現象。評論指出,網路欺淩等網上不法事件的最大殺傷力在於其“匿名性”,不受“現實世界”的法規約束和監管,於是流於情緒性的粗話、惡言、謾罵隨“手”而出、充斥網上,稍有閃失即作鳥獸散。島內民粹主義氾濫,而不敢與歪風邪氣作鬥爭,導致網路欺淩無“法”可管,以致發生楊又穎自殺的悲劇。

  評論摘編如下:

  昨天由殺毒軟體公司諾頓公佈的“網路安全調查報告”顯示,去年389.4萬名臺灣人曾是網路犯罪受害者,造成的總損失超過346億元新台幣。全臺人口約2348萬,這意味著16%的臺灣人曾下載到病毒、惡意軟體或受到網路欺淩。或許有人會質疑殺毒軟體公司有“誇大其辭”之虞,但根據島內以往調查,網路欺淩現象嚴重不可小覷。去年4月有宅男“女神”之稱的臺灣藝人楊又穎因不堪網路欺淩而自殺身亡的事件震驚全島,再次引起輿論對網路監管的高度關注。

  島內科技部的調查顯示,9歲至17歲的青少年有三分之二曾在社群媒體受到欺淩,有42%的人在網上玩遊戲時被欺淩。臺灣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也發現,12%的青少年曾經在網上遭受攻擊,是網路欺淩的受害者;另外,有18%的青少年曾經匿名在網上罵人,更有高達4成人在批評文章上按讚或回覆,成為直接或間接的加害者。可見,楊又穎事件絕非偶然。有臺灣藝人表示曾有長達5年的時間不敢看網路留言。2014年曾代表國民黨參選臺北市長的連勝文也公開控訴,有整整一年遭網民攻擊,質疑社會的道德底線何在?

  網路欺淩等網上不法事件的最大殺傷力在於其“匿名性”,常讓人以為可為所欲為,不受“現實世界”的法規約束和監管,於是流於情緒性的粗話、惡言、謾罵隨“手”而出、充斥網上,稍有閃失即作鳥獸散,彷彿做過的醜事就可一筆勾銷,讓人無從追究。臺當局曾想修法管制網路言論,必要時可移具攻擊性的網路內容,但遭批評“妨礙言論自由”而不得不作罷。美國、英國、法國也是言論自由的社會,但都有立法規管網路安全。

  反觀島內民粹主義氾濫,而不敢與歪風邪氣作鬥爭,導致網路欺淩無“法”可管,以致發生楊又穎自殺的悲劇。

  這些年臺灣網路欺淩現象越發嚴重,與其劣質的民主文化有莫大的關聯。在“立法院”立委們惡言相向是家常便飯,在電視上一些名嘴為了搞噱頭而常常“語出驚人”。網民們多是年輕人,在不良風氣的潛移默化之下也有樣學樣,在網上肆意欺淩他人。

  近來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的民進黨“立委”不斷提出各種政治提案,相較之下,監管網路的相關“立法”更迫在眉睫,民進黨“立委”卻視而不見,難怪被輿論批評罔顧民生福祉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