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尋找大多數人的沉默之聲

2015年11月17日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17日社論指出:歐洲在臺商務協會日前發表俗稱“藍皮書”的年度建議書,循例以歐商在臺實地經營的角度,對臺灣提出多項接軌國際標準的建言。歐商眾多的諄諄之言,有一處頗發人深省,那就是歐商建議臺當局找到並彰顯“沉默多數”(silent majority)之聲,幫助臺灣作出最佳選擇。

  什麼是沉默多數之聲呢?藍皮書裏的描述是,這些人平時多不願表達意見,但是他們很務實,在政府適當説明後,多半願意接受合理政策。沉默多數之聲,與少數但聲音很大的民眾意見,形成強烈對比。而在藍皮書的另一頁,歐商還提到,全球化永無止息,這對臺灣此一小型開放經濟體衝擊尤為嚴酷;政府對於“自由化只對大企業有利”的民粹式論調,應予以反制(counter)。

  很難想像,這些話,是出自老牌民主國家的歐洲企業家開給臺灣的建言。姑且不論民主是否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實踐樣態,但是從歐商的説法,隱約可以推測,臺灣的民主實踐是“獨特的”,且似乎影響了臺灣對經濟發展道路的抉擇。

  伴隨網際網路、臉書、Youtube等社群媒體發達之賜,臺灣誕生了一批網路聲音很大的意見者。這些個體獨立的意見者,經常被統稱在一些“集合名詞”中,像是網友、鄉民、或酸民等。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媒體喜歡以“很多網友認為”、“網友説”來作為發語詞,但是,到底網友指的是誰,説話者到底代表一群人,還是只是個人主觀想法,向來不會有人仔細去追究。

  更別説,在沉默螺旋效應推波助瀾下,少數聲量很大的意見者,早已讓沉默多數誤認自己才是少數,變得更加沉默了。當沉默多數開始退縮、噤聲,那麼臺灣就註定要陷入價值混亂的泥沼裏,無法前行;而當外在壓力、競爭不斷升高時,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感到愈來愈焦躁不安與束手無策。

  歐商舉例的反自由貿易主張,僅是少數聲量大的意見,逐漸影響沉默多數者認知的冰山一角,其他高分貝但卻也似是而非的論調,還包括了,在能源議題上,臺灣不該獨沽核能,應在發電組合中廣納更多再生能源,但卻無法接受臺灣電價必須調高的事實。高調人人會説,但是未經過檢驗的理論,永遠無法稱之為真理。

  再看看,一些看似具民意基礎的權威者,自以為能替沉默多數發聲,但其實他們的論調,仍不脫與少數聲量大意見者同一范疇,卻也因為這些人位居要津,更容易犧牲臺灣的長期、整體利益。舉例來説,先前有“立委”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要求臺當局年底前不準開放陸資參股臺灣半導體産業,並認為此舉是賤賣祖産。姑且不論何以非公營的私人企業出售部分持股,就是賣祖産,單是完全禁止合作,就已讓臺灣少了一種彈性應對的方法。

  沉默多數者多重視自我安身立命,遠勝於在網路或實體世界與人公開衝突。該是時候了,沉默多數者應打開雙眼及耳朵,只需要一點點理性與耐性,就能辨識出在充滿情緒與渲染力的高分貝語言背後,滿是破綻與謊言。愈是勇於表達感受,就愈能找到盟友驗證吾道不孤,也就自然能集合眾人之力走出一條長遠的中道來。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