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網友也要求同存異

2016年01月28日 08:0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臺灣你們聽著,不管什麼主張……現在天氣冷,一定要多穿點衣服!”上週六,兩岸青年觀點論壇在臺北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嘉賓們不約而同談起最近兩岸青年的網上交鋒,有樂觀、有憂慮,也有鄙薄。不過,臺灣學生徐偉軒説起大陸網友這句先嗆聲、後溫情的留言,全場都忍俊不禁。

  近些年來,兩岸青年交流是熱點話題。不僅源於開放大陸學生赴臺讀書、大陸支援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等政策鼓勵下,兩岸青年互動增加;還多少隱含著一種期待,希望兩岸青年更多了解和理解彼岸,未來對破解兩岸歷史困局,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這一代青年習慣於網路對話,對嚴肅話題充滿戲謔。他們的交流方式更顛覆傳統,如“表情包”大戰,常讓老一輩瞠目。

  也許長輩們期待青年們可以通過網路談點有意義的事情,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兩岸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之類。但這一代青年是伴著電玩和網遊長大的,註定要有與父輩們不一樣的交流方式。不管喜歡與否,這是他們的方式。或許在很多人看來,用美食圖片作為交鋒工具有點幼稚,但初次相見時,老一代不也會談談牛肉麵、談談辣子雞,溫暖空氣、卸下心防嗎?他們不過是隔著千里、用鍵盤致意而已。

  當然,兩岸青年網路交鋒確有凶險之處。過於情緒化的語言,容易傷及兩岸人民的感情,需要兩岸網友特別警醒,保持理性和克制。以兩岸20多年的對話經驗來説,交流的關鍵在於秉持求同存異的原則。求同不難,共同的話題俯拾皆是。將到來的“祭灶節”怎麼過,《瑯琊榜》中的榛子酥哪有賣……作為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傳承者,年年銘記的節慶、祖先傳承的姓氏,乃至大陸高考、臺灣“基測”的奇葩作文題,兩岸青年都可以聊上一聊。

  存異很難。兩岸青年成長背景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不盡相同;兩岸環境條件不同,社會習俗等也有很多不同。差異沒有優越與低級之分,不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能不能理性地尊重對方、包容差異,對兩岸青年交流來説是重要課題。唯有深刻地了解並理解對方,兩岸才有化解差異的可能。無論如何,就如開篇大陸網友那句留言一樣,“不管什麼主張”,我都關心你,“天冷要多穿衣服”。

  最後,必須肯定一下,此次百度“帝吧出征”,大陸年輕網友和臺灣小編們都展現出不同以往的克制與溫情。儘管仍有努力的空間,但眾人能有此意識並付諸行動,就值得讚許。兩岸青年理當展現與父輩不一樣的風範。這一代的臺灣青年是出生在“解除戒嚴”後的,應該更懂得尊重每一個體。而這一代的大陸青年是成長在改革開放後的,對自身的反省、世界的認知都要更深更廣。期待他們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為兩岸和平創造更堅實的基礎。(孫立極)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