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香港中小學生有點“煩”

2016年01月25日 08: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香港近半受訪初中生有抑鬱傾向。而此前一些研究也顯示,香港中小學生的焦慮、抑鬱指數偏高。本該是最無憂無慮的年紀,他們為什麼不開心?

  中學生焦慮成常態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與小童群益會合作,在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以問卷形式訪問1700多名中二至中三學生,以了解他們的焦慮和抑鬱狀況。

  結果顯示,47%的受訪初中生有抑鬱傾向,當中有21.1%初中生可能患上抑鬱症。另外,有40.6%初中生有焦慮傾向,有15.5%可能患上焦慮症。當中,男生焦慮情況顯著低於女生,但抑鬱問題顯著高於女生。報告稱,與國外同類型研究相比,這次研究中焦慮個案的比率相若,但香港初中生抑鬱個案的比率遠高於國外。

  而在香港去年一項樣本量高達萬餘名中學生的調查也發現,51%受訪中學生有輕微至嚴重抑鬱症狀,29%中學生出現高焦慮狀況,當中更有24%學生(約1119名)曾有輕度至嚴重自殺念頭。

  香港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陳小梅表示,對比過往3年的調查發現,中學生抑鬱焦慮情況已成常態。

  學業壓力重是首因

  相關研究指出,“學業”“升學考試壓力”是最困擾中學生的問題。另外,家庭的壓力與學童焦慮程度最相關,比如父母吵架、不開心,均會令學童焦慮。

  香港是崇尚競爭和快節奏的社會,中小學生升學壓力大,課業負擔相當重。女兒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張太(化名)日前對媒體表示,女兒一天最多有23項作業要完成,加上女兒做作業精神較難集中,有時在晚上11時多才完成功課。女兒曾在睡夢中驚醒起床做功課,做功課時遇到困難會突然大叫,把桌面的書本掃在地上。

  香港一關注學童發展權利組織于去年底以電話抽樣訪問215個香港家庭共336名學生,發現其中逾半小學生每日有7份或以上作業,40%的小學生因為學習而沒有娛樂時間。調查還顯示,約30%的小學生每日需花逾4小時在準備校內默寫、測驗和考試。有部分家長表示,因功課量太多要督促子女做功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關係。

  除了要完成學校佈置的功課,香港的中小學生往往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一項調查顯示,多達80%的香港小六生每週課餘要補習8小時至16小時,更有約5%學生每週狂補17至25小時。

  “虎爸虎媽”要改變心態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認為,香港父母對孩子的才藝和學習過分重視,變成了讓孩子害怕的“虎爸”和“虎媽”。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副主席孔美琪表示,家長過度緊張子女的學業成績,本身就會對子女構成壓力。

  學童承受過大壓力,不僅會導致學習效率降低、事倍功半,還會導致健康問題。焦慮的孩子除了容易出現失眠、盜汗、食欲不振等狀況,還比放鬆的孩子更易近視。香港精神科醫生丁錫全表示,他曾經接診一名小學五年級女生的個案,因為要準備升中考試,加上本身比較容易緊張,有完美主義性格,結果因為焦慮而導致尿頻,每15到20分鐘就要上一次廁所。

  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抑鬱和焦慮問題與兒時受虐及創傷經驗有明顯正向關係,而與希望感、情商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則有明顯負向關係。

  精神科醫生丁錫全建議父母,別給子女太大壓力,不要同一時間參與太多補習班,否則會增加壓力,變成不願意上學,對上學産生恐懼。孔美琪則認為,遊戲可以幫助兒童減壓,兒童如果缺乏遊戲,患上抑鬱及焦慮症的幾率都會較高。家長可確保子女每日最少有1小時自由遊戲時間,達至均衡發展。(閔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