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水果的“甜蜜”與“憂愁”

2015年11月02日 07:5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鳳梨、釋迦、蓮霧、芭樂……説起臺灣的水果,人們往往口舌生津,由衷感嘆“真甜”。由於消費者常將甜度作為衡量水果品質的標準,臺灣農民把果子越種越甜。不過,臺灣農委會負責人近日表示,水果並非越甜越好,高甜度不僅讓水果失去原有風味,還因含糖量過高威脅身體健康。農委會正鼓勵農民採取技術手段,找回水果的酸甜“古早味”。

  找回酸甜“古早味”

  臺灣農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者有“水果甜就是品質好”的觀念,導致農民越種越甜。以葡萄為例,短短幾年內,甜度就增加了四五度。梨子的甜度達到十二三度,愛文芒果12度、鳳梨十五六度,鳳梨釋迦甚至可到26度。而制糖用的甘蔗只有24度,相比之下,其他水果無疑是甜度“超標”。

  高甜度水果雖然深受消費者追捧,卻對健康無益,糖尿病患者更該忌口。臺灣農委會近來鼓勵找回水果的酸甜“古早味”,希望通過育種技術,調整水果的酸甜比例。根據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水果甜度建議,葡萄最甜可達21度,建議降為15度,荔枝18度降為13度、木瓜15度降為13度。至於甜度本身較低的蓮霧、番石榴,則維持原甜度。農試所所長陳季駿表示,水果的甜度若降低,酸度就能顯現,呈現出水果的原味。

  對於如何使用技術來調節水果甜酸度,陳季駿介紹説,近年來水果甜度的技術管理越發成熟,可以通過育種或控制水分、光照來實現。未來將通過酸甜比率的調整,讓水果的風味更有層次。目前農試所儘量多培育不同甜度的水果品種,以便提供農民和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同時將向消費者建議,不要一味追求水果“很甜”,酸酸甜甜更有滋味。

  夜市水果陷阱

  相比水果酸甜度的調整,夜市水果的價格管理也許更有難度。2012年的時候,“臺北夜市第一家”士林夜市便曾曝出以4顆鳳梨釋迦1800元(新台幣,下同)天價賣給陸客的新聞。日前有大陸記者實地探訪,又發現1顆柿子、1顆火龍果加2顆番石榴,現切價格高達500元,至少是市價的3倍。

  夜市不僅部分水果價格畸高,更有老闆“偷梁換柱”。客人選定水果種類後,老闆會幫忙挑兩三個,削皮、切塊,用透明塑膠袋裝好過秤計價。因為方便遊客逛夜市時享用,每克現切價格高出未切水果20元左右。但沒等客人反應過來,水果已經切好,有時會刻意多切強制消費,還不由客人挑選,以清洗、便捷等藉口在現切時掉包。

  臺媒就此採訪士林夜市觀光發展協會負責人,對方表示,夜市水果攤的現切價格的確比市價貴。由於人流量龐大,攤位租金也高,加上雇用人手、提供試吃,成本高於其他地方。但協會不希望價格過高引發爭論,因此要求明碼標價,而且不能強迫消費。大陸報道的案例,協會將會調查,如果有人投訴,會依規定處理。

  防範天價有對策

  當地的士司機在探訪夜市的大陸記者下車時提醒:“我們臺北人是不去士林夜市買水果的,你們如果要買,記得要問清楚價格,貨比三家。”

  臺北市政府管理處曾把士林夜市5個攤位列為“旅遊警示”,公佈攤位號以提醒遊客。不過此舉引起爭議,因為另有幾家流動攤販無法監控。此外公佈投訴電話(1999),幾處攤位還貼出該號碼,並標明“問、稱、買、切”的“買果四部曲”。目前士林夜市共有約22個攤位賣水果,去年共有十幾件投訴,今年幾乎每季度一件。同一攤位如兩次被投訴強制消費,將會遭取締。

  另有網友指出,“別去觀光客才去的地方,深入大街小巷去找,即使去超市買也物超所值。”更有人建議將臺中逢甲夜市、臺南花園夜市作為替代選擇。“若真要到臺北夜市,吃喝類去寧夏夜市跟饒河街夜市,找個性小商品應該去師大路夜市。”(俞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