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從臺灣水果熱銷大陸看兩岸精緻農業合作

2013-02-07 09: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兩岸精緻農業合作,優勢互補效應明顯。在當前兩岸關係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兩岸共同合作,加快發展精緻農業,提高産業附加值,延伸産業鏈,可促使精緻農業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又一亮點。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素有“水果之鄉”的美譽,其中蓮霧、芭樂(番石榴)、釋迦(番荔枝)等大陸稀有熱帶水果美譽度一直很高。臺灣水果,好吃但較貴,這是大陸消費者普遍的印象。臺灣水果進入大陸市場後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同,進口量從2006年的3596噸增加到2012年(截至11月份統計)的15630噸,6年間增長了4倍多。2012年內地準入的臺灣水果已增加到23種,其中20種實行零關稅。目前在ECFA的利好下,好吃又實惠的臺灣水果更是大批行銷大陸市場。受惠于ECFA,臺灣水果價格雖有下降,但在大陸市場上還是處於高價位。當然,這與其“高檔水果”的市場定位策略緊密相連,但根本的還在於其産品品質的支撐。

  臺灣水果高品質的培育,與其精耕細作的精緻農業發展有關。臺灣農業用地與市場都不足,由此倒逼其專注于農業技術的研發、農業生産工藝的提升、農業管理理念優化的精緻農業發展。經過長期發展,臺灣精緻農業已是比較成熟,併為其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與臺灣相比,大陸的精緻農業在市場與土地上有著明顯的優勢,但目前才剛剛起步。兩岸在這一領域進行合作,可發揮優勢互補效應。具體來説,當前兩岸精緻農業合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一、加強兩岸農業人才的聯合培養。農業發展關鍵在於領域中是否有合格優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對於精緻農業的發展,其更強調農業管理人員的科學管理理念。當前兩岸農業發展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從事農業的專才太少,加之社會老齡化的加重,兩岸農業發展更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農業人才的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在精緻農業上,臺灣長期堅持的是精耕細作的發展模式,這促使其培養了大批人才,這為兩岸農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優秀的師資力量。而這部分師資力量,在兩岸農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交流或互派的方式來傳播農業新技術與新理念。當然兩岸也可通過設立日常的培訓機構的方式來培養農業專才,如當前兩岸共同合作建立的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科技人才交流培訓中心,就為兩岸農業人才的交流、培訓、研發等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

  二、兩岸共同創設精緻農業産業園。臺灣因農業用地少,成規模的農業産業園少,尤其是精緻農業園,而大陸農業用地較為豐富,可以通過在大陸創設規模精緻農業産業園來實現園區經營的規模化效應。兩岸合作創設精緻農業産業園,在一個園區就可實現農産品的培育、標準化管理、精細生産等綜合性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最終實現農業生産的集約化與高效化。根據相關統計,截止2011年1月,在大陸共有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這些農業綜合區已成為兩岸發展精緻農業的重要載體。同時這些農業園區其本身能發揮出産業示範與輻射作用,可以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水準,提高農業生産效益,也為臺灣農民和臺商在大陸創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三、兩岸共同培育創意農業。臺灣水果貴,除了其品質好之外,還在於其精緻農業中融入了創意設計,大幅提高了産業的附加值。在臺灣創意農業發展過程中,當地農民很好的將文化創意融入到農業經營模式中,探尋了一條集農業文化、旅遊、休閒、觀賞相結合的多樣化經營道路,如發展觀光農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園、休閒農場、娛樂漁業等。創意農業在臺灣的發展已經由第一産業、第二産業擴展到第三産業。臺灣在創意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可以直接借鑒到大陸的農業發展中來,如兩岸可以通過技術共同研發、産品品牌的共同打造、行銷渠道的一體化整合等環節將創意融合到農業的整個生産與銷售過程中去。

  精緻農業相對傳統粗放型農業而言,其追求的是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産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産品品質的高級化。兩岸精緻農業合作,優勢互補效應明顯。在當前兩岸關係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兩岸共同合作,加快發展精緻農業,提高産業附加值,延伸産業鏈,可促使精緻農業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又一亮點。(伍湘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