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倪永傑:呵護陸生 添力兩岸

2015-07-15 09: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14日刊登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倪永傑的署名文章《呵護陸生 添力兩岸》,現摘錄如下: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嶄新階段,兩岸關係出現許多新名詞,涌現出陸客、陸生、陸資、陸配、陸媒等新群體,這在2008年之前根本是不可能發生,也不可想像。陸生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生事物,是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試驗場,承載了多少兩岸關係所特有的敏感性、複雜性及脆弱性。而今迎來了首屆本科畢業陸生,其中一半繼續深造,或在島內攻讀碩、博士,或負笈海外,還有一半回到大陸就業,受到臺資企業的追捧。他們的“臺灣經驗”豐富了兩岸關係內涵,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動力。

  陸生有二種:一種是早在2005年就出現的3-5個月的短期交換生,現在每年在臺灣的大陸交換生約有2萬人。另一種陸生就是學位生,2011年臺灣方面開始招收陸生赴臺讀大學,包括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前後累計招收陸生5000多名。臺灣核定每年陸生名額為2141人,但前二年實際報到人數不足一半,只有900多名,後二年最多也不到2000名,約1800名左右。主要原因在於臺灣方面對於陸生制定的“三限六不”的嚴酷限制。

  臺灣招收陸生的大學分公立、私立二種,最初本島的公立大學只能招收碩士、博士生,不能招收本科本。而讀本科只能到臺灣的私立大學或臺灣外島的金門大學。現在全臺灣約有135所大學招收陸生。最受陸生青睞的私立大學有淡江、銘傳大學等,讀碩士、博士最多的則是臺大、政大等。陸生就讀較多的專業是財務金融、電資工程、企業管理、法律、外語、傳播、設計等專業。

  並非大陸各省市的學生都能報考臺灣大學,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湖北及遼寧8個省市的考生才有機會到臺灣求學。

  陸生跨海赴臺求學,最大的遺憾就是遭遇政治歧視與政策不公。馬英九當局執政之初實施積極的兩岸開放政策,也急於招收陸生以便為島內180多所大學開闢生源,彌補島內“少子化”壓力,延緩大學倒閉潮的到來。但由於“臺灣優先”政治思維作祟,減少民進黨修法阻力,設置了種種荒腔走板而匪夷所思的限制,使陸生政策喪失了臺灣各界時常炫耀的所謂“人道光輝”及其“人文關懷”。在2008年底修改“兩岸關係條例”、“大學法”、“大學專科法”三法時,制定了“三限六不”的嚴酷政策。“三限”即“限校”(限制採認大陸院校學歷,最初只承認大陸“985”的41所大學,後增加到“211”的111所大學,如今承認音樂、藝術、電影院校)、“限量”(限制陸生赴臺總量不超過臺灣招生數的1%即2850名)、“限專業”(限制採認醫學和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六不”分別為“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由此,在兩岸關係特殊的場景中,使陸生跨越海峽赴臺求學遭遇臺灣各式政客人為設置的麻煩與困難。

  一是遭遇政治歧視與政策不公。陸生的待遇不如歐美外國學生,即使成績再優秀也領不到公立獎學金,不能打工,不能當研究助理,不能參加社會實踐,當然更不能留在臺灣工作。不少兩岸年輕人相愛卻難有收穫,因為無法留下來。與在臺讀書的“僑生”與外籍生不同,陸生迄今為止仍無法納入臺灣健保。在新北市八仙粉爆事件中受傷的2名陸生的醫療費用遇到困難,突出了臺灣歧視陸生的嚴重性。

  二是承載兩岸糾結。兩岸不同制度、生活方式、價值觀對陸生造成困擾。陸生與臺灣同學、老師之間存有無形的隔閡與冷漠,部分臺灣同學、老師面對陸生産生莫名的政治“優越感”及傲慢,部分陸生因為歷史、政治的因素較難融入臺灣的生活圈,雙方有點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還有臺灣劣質情治人員找到陸生進行間諜發展工作,造成陸生巨大心理陰影。

  三是生活環境不順不便。最初陸生到臺灣辦理行動電話卡、銀行卡、購買交通工具都遇到種種麻煩,要求一堆擔保手續。臺灣規定20歲以後才能登記移動用戶,需要辦理擔保手續。往返兩岸不自由、不方便,費用很貴,陸生家長也不能輕易赴臺看望小孩。

  四是性價比不高。赴臺求學的學費與香港相比不算貴,但因為沒有獎學金、沒有打工機會,在臺讀書的成本居高不下,很多陸生放棄在臺深造的機會。同時由於多數臺灣大學在大陸的知名度不高,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東華大學等被大陸家長及用人單位懷疑為山寨版,鬧出不少笑話,也使陸生畢業後就業相對困難,性價比相對較差。

  陸生多種遭遇引起兩岸各界的關注。臺灣當局除了堅持限制採認大學醫學學歷、不能報考涉及臺“國安”專業、不得留臺工作之外,逐步放寬“三限六不”,陸生可以擔任研究助理,可以報考公立大學本科,臺灣多所大學透過募集企業資助為陸生提供部分獎學金。即使民進黨人也已有人同意將陸生比照外籍生納入健保,但陸生需支付六成,臺方補助四成,陸生每月需要繳納保費為749元台幣(約150元人民幣)。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不公平,但赴臺求學仍受到大陸學者與家長的追捧。臺灣的教育制度不那麼商業化,臺大、政大、清華等大學享有國際知名度,很多專業具有競爭力,臺灣還保存著中國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傳統。不同於政客,臺灣的老師對學生還保留著人文關懷,有著濃濃的人情味。臺灣對陸生來説還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今年傳來喜訊,約有4817名大陸學生報考臺灣各類大學,創歷史新高。反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獲得大陸民眾的支援,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人投身於兩岸交流的潮流中,陸生赴臺求學可謂絡繹不絕。

  筆者希望兩岸有關方面,特別是臺灣方面及時修改陸生政策,善待陸生,放棄歧視與不公,為其創造更具人文關懷的政策,細心呵護赴臺求學的莘莘學子,為兩岸和平發展增添動力。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