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大學生拍紀錄片:用鏡頭記錄兩座園林的兩岸情緣

2015年06月02日 10: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紀錄片《園緣》宣傳海報。(圖片來源:台灣網)

  一個家族,兩百年命運浮沉。

  一種思念,兩座園林。

  一衣帶水,兩岸同根。

  廈門理工數字創意學院學生耗時兩年,從鼓浪嶼菽莊花園和臺灣板橋花園入手,拍攝歷史人文紀錄片《園緣》,講述了臺灣林氏家族幾代人在兩岸間來回輾轉,起起伏伏的發展歷程。透過在臺灣和大陸對望的這兩座花園,透視那個特殊的年代,林氏家族背後微縮的臺灣近代史和兩岸分分合合、難以割捨的血脈之情。

  一個全部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如何完成題材龐大的紀錄片的全程製作?在長達兩年的拍攝過程中,他們又經歷過什麼?收穫了什麼?

  “由小見大”關注花園背後的故事

  “從建築中看到人物,從人物中看到歷史”

  大一的一次創新創業課程上,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趙珂聽劉蔚老師講起了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與臺灣板橋花園的淵源。兩座花園同為臺灣板橋林家所建,其中,鼓浪嶼菽莊花園由林爾嘉于1913年倣照臺灣板橋林家花園建造,以寄託因甲午割臺遷居鼓浪嶼的思鄉之情。

  當年寒假,趙珂隨劉老師去鼓浪嶼菽莊花園和漳州角美的林氏義莊考察。通過這次考察,趙珂和幾個同學漸漸萌生了拍攝一個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的想法。趙珂所在的專業,為廈門理工學院閩臺“3+1”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們大三要去臺灣學習一年,正是這一年,他們開始嘗試將大一時那個美好的夢想變為現實。

  “一個大家族在兩岸建造了兩座花園,透過這個大家族兩百年命運沉浮的故事,折射出微縮的兩岸近代史。我們希望用建築來反映人物,用人物來折射歷史。”《園緣》紀錄片總導演、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王言介紹,《園緣》拍攝的紀錄片時長40分鐘,全片文案6000余字,改稿30多版,原始素材500多G。

  在兩年時間裏,拍攝團隊前往臺灣、廈門、漳州、泉州兩岸四地取景,採訪了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蔡思薇,臺北藝術大學、建築古跡保存所專任教授林會承,以及參與鄰家花園修復工作計劃團隊的林家花園職工鄭勝吉等,廈門鼓浪嶼、漳州林南義莊、臺灣銘傳大學、廈門博物館、泉州閩臺博物館……他們走遍每一個可能留下林氏家族資料的地方,採訪每一個可能知道相關訊息的人。

  “我們不僅要知道園子內的人發生了什麼,還要了解園子外的人怎麼看。我們了解的東西是説出來的十倍,大到史學教授,小到銘傳大學的保安也去採訪過。”學生團隊從歷史資料中、從口耳相傳中尋覓到那段塵封家族史的點點滴滴,將建築、人物、歷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紀錄片——《園緣》。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學院院長葉耀明認為該紀錄片“有深度,採訪的也都是很權威的人”。

大學生採訪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圖片來源:台灣網)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