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這個暑假,兩岸學生忙交流

2014年08月14日 07:4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臺灣師範大學和青海師範大學的支教同學們聯袂演出。

臺灣師範大學和青海師範大學的支教同學們聯袂演出。資料圖片

  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青年踏尋孔子行腳、臺生到大陸實習……暑假正是兩岸青年交流的好時機,今年暑期的交流更為多元、更加熱絡,也更趨成熟。兩岸青年在各種交流中,不僅交換知識系統和話語系統,也努力自省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找尋未來的發展方向。

  探索漢字本源

  “此行來到中原大地,近距離接觸了中華文明的源頭,深切體會到兩岸在漢字書寫上雖有繁簡之別,但文字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這是兩岸共有的寶貴財富。”8月4日,“漢字之旅”首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圓滿落幕,在分享會上,臺灣大學法律系的胡庭碩同學如此表示。

  以漢字為主題的文化體驗營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共同主辦,7月29日在河南新鄭開幕。一週的時間裏,兩岸30名大學生與知名漢字專家、文化學者一起,參訪黃帝故里、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等地,體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探尋漢字本源奧秘。

  在參觀安陽殷墟遺址的前一天晚上,主辦單位特意請來了大陸甲骨文專家黃德寬老師,上一堂甲骨文講座。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的黃舒曼説,中學歷史課本上的夏商周,幾頁就翻過去了。聽了黃老師的講座,才發現商朝的歷史這麼有趣。

  “此趟安陽之行,不僅增添自身對於古代文字的認識,更是追溯傳統文化開端的旅程,讓兩岸學生一同思考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張家豪説。從營期開始,兩岸學生都興奮地交流彼此的異同,而文字則是雙方皆極為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張家豪説,作為臺灣的學生,即使我們沒有學過簡體字,但是仍能夠輕鬆地理解與辨識我們既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字符號,其原因就在於文化上的相似性,以及中國文字造字邏輯的綿延。

  參與體驗營活動的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劉複國表示,此次體驗營活動很豐富,同學們充分領略了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大家以後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種子,建立可持續的交流機制。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朱小健説,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擬於未來5年內每年舉辦兩期,分別邀請兩岸大學生在大陸和臺灣進行傳統文化實地體驗,以共同的文化之根為鑰匙,打開兩岸交流的“心窗”。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