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名嘴文化:為收視率和出場費也是拼了

2015年05月12日 08:16: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名嘴文化流行于臺灣,打開臺灣的電視機和收音機,到處可以聽到名嘴在侃侃而談,仿佛他們政治、經濟、娛樂、八卦、天文、地理無一不知。從去年到今年持續發酵的名嘴周玉蔻指控馬英九事件,以及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陳以信的回擊,馬英九助手金溥聰的反擊,都人們看到臺灣名嘴的折騰能力。前臺灣“安全會議”秘書長金溥聰説,對某些名嘴沒有任何證據就造謠譭謗,他會堅持對抗這種惡質歪風,包括未來上法庭厘清真相。

  名嘴現象興起 名嘴比演員演得更逼真

  臺灣名嘴節目一個個開。5年前有一個電視臺老闆説,要用最少成本佔領觀眾的客廳,現在已經不只佔領客廳,現在連廚房、外層空間都已經被臺灣名嘴佔領了。臺灣《金融家》月刊曾刊出署名“阿不拉”的文章,探討臺灣名嘴問題,稱臺灣觀眾選擇了弱智的節目喂飽我們的眼睛及大腦。這可能也是臺灣競爭力衰退的原因之一。

  現在興起的名嘴又更推陳出新了。老一代的名嘴如陳鳳馨、唐湘龍、黃光芹等政治路線的名嘴,以前都是坐著講,現在他們還是坐著講。但新一代的名嘴可不能只是坐著,要站著,要衝出來跟主持人一起比劃招式,臉部表情要很誇張。海外吸毒案、廚房健康料理,他們通通都要很能講,講得就跟他們就在現場看到分屍案一樣。

  阿不拉問電視臺主管,現在尼爾森收視率各家如何?(按:大家都痛恨收視率這種數字遊戲,但又不得不以它為標準,因為它是唯一數據)電視臺主管説:越辛辣,收視越好,廣告收入越多!甚至製作單位還把哪位來賓表演的那一段做標記,以每15分鐘為單位,觀察哪一位來賓的“表演”有助收視率。同時這位電視臺主管也坦承,新一代以劉寶傑為代表的名嘴群已經在電視市場佔有一席地位。

  每有大案發生 都是電視臺迎戰熱點

  Makiyo踹司機案、林益世案、宣明智認女案、李宗瑞案,這對電視臺來説都是創造收視點的大好機會。播什麼有收視率就播什麼,Makiyo踹司機那30秒的錄影帶畫面,臺灣社會觀眾看了一個禮拜。李宗瑞跑進去警局投案的3秒鐘畫面,各家電視臺播了一整晚,不下100次!看到你想吐為止,轉到其他臺發覺也是播這個,氣得你直想關掉電視。

  從陳水扁機要費開始,一直到林益世案,名嘴都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就是收集數據,就他們的社會歷練,提供可能的疑點。最精彩的是,名嘴大半記者出身,他們能夠説些以往與他們打交道的秘辛,這是外面聽不到的。所以,看電視當時的確會覺得是相當有道理的。整個晚上,臺灣社會的觀眾守在電視機前,就如同全民大辦案,全民一起來找碴一樣精彩。

  開一個名嘴節目一集不到5萬 電視臺老闆樂吱吱

  一個節目請6個來賓,節目製作費不到5萬元(新台幣,下同)。如果收視率好,可以有30萬、100萬的廣告收入。這麼好的賺錢機會,電視臺老闆削尖了腦袋,都在想要如何做出“有收視”的節目!

  名嘴的行情分3段,A類角色的上一個節目約1萬元車馬費,B累角色的領6千元,C類角色的3千元。車馬費行情跟你説多少話、節目時段沒有關係,A類角色只要一往來賓席一坐就是那個行情。哇,那算一算,陳鳳馨、唐湘龍如此天王級巨星名嘴一天跑3個通告,一個月50萬車馬費收入,真的很令人羨慕!

  B類角色名嘴看到先行者有這麼好的收入,大家每一個晚上就更賣力演出了,當場表演日本人過肩摔司機,甚至拿著玩具鈔表演燒錢、衝馬桶。有收視率等同你江湖地位就穩住了,也就有更多通告等著你!距離A類角色那種跑更多通告,支領更高車馬費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但我們想問的是,賣力演出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請問那是臨時演員?還是假名嘴真演員?

  不關心國際時事,臺灣觀眾成就了名嘴

  臺灣電視臺不怎麼播報國際事情的,因為那個沒有收視率!一切都是臺灣觀眾的錯,選擇了弱智的節目喂飽我們的眼睛及大腦。唯一可佩的是,臺灣觀眾縱容了一群可以從廚房講到外層空間的名嘴!他們很了不起,很會演,很敢講,但這是否也是臺灣競爭力衰退的原因之一?!

  作為臺灣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自2000年應運而生後,電視名嘴就被認為與政治人物是“相生相剋”的關係。尤其是2006年到2008年,“名嘴”對陳水扁貪腐、洗錢的“揭弊運動”,讓臺灣政論節目一度發展到巔峰。“名嘴”們監督、批評時政,把媒體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臺灣“非藍即綠”的結構讓政論節目慢慢有了立場,開始有“為反對而反對”的名嘴。理性、中立、客觀都拋在腦後,不同意見、不同觀點在這裡得不到激蕩,真理沒辦法越辯越明。

  名嘴擴大到生活、社會、娛樂領域後,濫竽充數者也隨之增多。似乎只要有一張嘴,不管話題熟不熟悉,只要有通告就上。開口閉口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有時甚至更像通告藝人,名嘴仿佛參加“表演秀”,表演得好,就會贏得收視率,就繼續有通告可以上。

  確實存在一些喜歡“刺激”的觀眾,讓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去放任名嘴迎合這部分人的需求。責任讓名嘴完全承受,也不盡公平。粘嫦鈺此事會發展到何程度尚不知曉,但正如一位學者所言,有時候對薄公堂是好事,會讓人多理解“自律”二字的含義。與其上節目討論 “名嘴如今還需要配合節目模擬演出,嘆錢難賺”,不如三思而後行,以免今日出口的“爆料”,成為明日打擊自己的“暴力”。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