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教科書“微調”背後的政治紛爭

2015年04月30日 10: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紛擾多年,早已成為臺灣政壇喧囂焦點的“12年國教課綱微調”案,即將於8月上路,新一波戰火再度點燃。先前課綱爭議集中在歷史與語文,近來更延燒到公民與社會。臺灣《中國時報》30日社論指出:課綱微調爭議涉及當下臺灣所有政治紛爭的核心:我們究竟要建構何種史觀?面對爭議延燒,社會各方有必要深入探究,“府院黨”也要慎謀能斷。

  反對團體有一套完整的抗爭策略,先將臺當局“教育部”課綱微調定位為“黑箱”微調,在程式正義上先否定掉“教育部”版微調課綱,進一步訴諸臺灣民族主義情緒,指控“三民版”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去掉了“白色恐怖”的篇幅與“二二八事件”歷史插圖,卻增加了“中華傳統與文化”相關內容。更極端的抗議團體“臺灣主體課綱聯盟”更喊出了“拒絕中國殖民課綱”、“制定臺灣主體課綱”的訴求。左一句黑箱作業,右一句殖民主義,“教育部卻”只在官僚作業技術面做出澄清,在媒體攻防戰上已經先落居下風。

  雪上加霜的是,在法律程式上,臺當局“教育部”立場也很難堪。臺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認為“教育部”微調課綱的決議過程沒有充分公開資訊,決策過程不合理、不合法,行文“教育部”要求提供相關的會議紀錄、表決名冊、委員名單等資料。“教育部”認為部分資料得不公開,臺權會便提起行政訴訟,日前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教育部”敗訴,更加深了課綱微調“黑箱作業”、“缺乏正當性”的惡劣印象。民進黨執政縣市也決議未來將延續使用舊課綱,拒絕微調後的新課綱。事件發展至此,政府的課綱微調似乎已經一敗塗地,不但是“法院認證”的黑箱課綱,更是去臺灣、反民主的罪人,在執行上也難上加難。然而新課綱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首先還原事實真相,所謂刪除“白色恐怖”與“二二八”的爭議,只是在公民與社會課程“人與人權”主題下,將“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和“納粹大屠殺”等例證刪去,原因在於歷史課程中已經詳述相關歷史事實,不再重復。微調後的歷史新課綱,不但沒有刪除“白色恐怖”,反而將其由“説明”之欄位,提高到“重點”的欄位,表示對此階段歷史的重視。要説教育當局意圖湮滅“白色恐怖”等歷史,恐怕是過甚其詞。

  其次,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主題裏,在維持原來重視多元文化理念的同時,增加了“臺灣社會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傳統”、“説明臺灣社會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傳統”。另外,在“政治與民主”主題中,增列了“陳述我國憲法的立國精神與宗旨”,在“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主題中,則是把“臺灣的中國政策依據”,改成了“我國的大陸政策依據”等等,反對者皆認為是“去臺灣化”、“再中國化”。

  悲哀的是,在新課綱的爭論過程中,除了見到“教育部”冗長、繁瑣的新聞稿,和事務層級官員的蒼白無力辯駁外,完全看不到臺當局政府、看不到“內閣”團隊強而有力的論證與回擊,非但讓事實真相淹沒在口水之中,更看不到、聽不見本于“護憲、合憲、行憲”之大義名分,而做出的立場捍衛和理念辯論。回顧陳水扁任內,從“總統府”、執政黨到“行政院”全面捍衛當時“教育部長”杜正勝建構“同心圓理論”的“去中國化臺獨史綱”,國民黨能無愧乎?

  教育當局使用“微調”字眼,就是有降低爭議、回避質疑的用意,顯示其缺乏面對爭論的格局、勇氣與能力。若從“中華民國憲法”精神出發,課綱需要的不僅僅是微調,而是明確的改正。改正決不是細微的行政程式,也不是繁瑣的學術論證,而是理念、精神與歷史的捍衛與貫徹,這是真正屬於大是大非的課題,也是撥亂反正的要務。

  從臺灣教育當局到“府院”高層這種缺乏堂堂正正立場説明、堅定有效政策辯護的心態與作為,已經註定課綱微調不但將是一場空,更反而引火自焚。馬當局執政近7年,在課綱改正上起步緩慢,推行艱難,如今更有胎死腹中之勢,怎能不令人扼腕、浩嘆?

  不得不讓人質問:臺當局、“內閣”是否還有施政能力,還是早已成為僵屍?在課綱微調案存亡關鍵時刻,我們期待社會冷靜思考,臺灣的前途究竟是要發揚中華文化傳統、連結中國意識、保留逐鹿中原機會的“開闊的臺灣人史觀”,或去中國、與中共對立的“臺灣民族主義史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