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修訂教科書豈可淪為烏賊戰

2014年02月14日 09: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14日社論指出:臺灣雖已民主化多年,不客氣言僅徒具民主外表,未能貫徹民主精神與落實民主制度。尤其在政黨輪替中,既然“國家定位”都産生動搖引發爭論,使人民不知身在何處?在4年或8年的政權轉變中,新執政者又喜在“中國化”與“本土化”上大做文章,因此教科書成了最好工具。也迫使學齡兒童必須在4至8年中對同一問題或名詞,接受完全不同的認知。

  最近臺灣“教育部”修訂高中課綱引發爭議,民進黨執政的6縣市拒絕採用新課綱。民進黨反對的理由是“去臺灣化”。民進黨指出的反對理由,例如:日本統治多加了“殖民”、慰安婦增加了“強迫”兩字、中國改成“中國大陸”等等。由於言之不成理,早已被各方據理反駁不再贅述。倒是民進黨一面“遇中必反”,無緣由使服貿協議卡關近年,甚至不滿意以“中國大陸”稱呼對岸,另一方面卻藉由各種途徑頻頻向大陸示好,近期除了有林全率“小英基金會”登陸,謝長廷也表示“若當選民進黨主席”不排除再度訪問“中國大陸”,實在予人心口不一感覺。

  一個政黨器識大小,可以自其平日表現看出來。同樣臺灣與中國大陸血脈相連、風俗語言亦同,包括李登輝、陳水扁祖先均來自大陸,且如今兩岸人流物流交往密切、政治僵局也逐漸解套,又如何能“去中國化”?

  猶憶民進黨執政時,不僅將中正紀念堂去“蔣”化,更全面修訂中小學教科書,修改的用詞竟達5000個以上。包括國劇改為“中國京劇”,國字改為“中國文字”、“古人説”中的古人也冠以“中國古人”……修訂的主要目的即在“去中國化”,通與不通根本不在乎。除此而外,文言文與語體文的比重也由以前的65%比35%,大幅縮減為45%比55%,引致余光中等文教界人士強力反彈。

  我們認為中華民族語文源遠流長,可説歷經千年以上,民進黨竟能以政治觀點硬加“修正”。如今國民黨執政下的臺當局“教育部”只做了小幅度文字增修,卻引起民進黨如此強彈,豈不厚此薄彼?教科書本就不應隨政治意識任意修改,因為任何一個當局與政黨的存在,都不及語文長久。不能因換了一個政黨執政,便要全盤翻修語文,則民族文化又要如何延續?

  民進黨為了新課綱的若干修正,不惜動員執政的6縣市拒絕採用此一課綱,所舉出的理由軟弱無力。臺南市長賴清德則説“根本不必談改怎麼改,沿用原有的文字即可”。這番話除了無法以理服人外,更陷入“一切按民進黨版本使用即可”的理盲中。

  社論説,我們必須強調教科書不是不能修正,但不應因政黨輪替修正,更不應以政治介入修改,一切自學術觀點以合法、合理、合情態度審慎考量,若修改頻繁,文化必然斷層!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