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教科書:請撥亂反正還原歷史

2012年02月28日 08:2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近日舉辦座談會,呼籲掃除教科書中的“臺獨”毒素。(中國統一聯盟提供) 

  這一次,説破“皇帝的新衣”的是一位90多歲的老人郝柏村。

  郝柏村近日投書檯灣媒體,呼籲“正視中學史地課本”,引發臺灣各界不吐不快——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潘朝陽説,臺灣歷史課綱上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並列,這樣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概念。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説,地理教科書上“中國第一大島是海南島”、“我國最高的山是玉山”,諸如此類都是在貫徹“一邊一國”,似乎“中國不包括臺灣,‘我國’不包括大陸。”

  直擊教科書,可以看清一個更真實的臺灣。

  列祖列宗變“劣祖劣宗”

  如果説一個人的世界觀是他讀過的書的總和,那麼,教科書就是一個人世界觀的基礎。臺灣的教科書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都是統一編寫的“統編本”,歷史、地理講的是秦皇漢武、長江黃河。“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這樣的詞句中小學生耳熟能詳。多年前記者採訪一位臺灣的飯店經理時,他的一段話令我至今不忘:“我1990年第一次到大陸,當飛機上播報我們正飛躍長江時,我激動得心要跳出來,這就是我在小學課本上念過、以為一輩子也看不到的長江啊……”

  上世紀90年代,臺灣實行教育改革,課本由“統編本”改為在課綱(教科書大綱)指導下的“審定本”,即民間出版社可編輯課本送審後印刷,各中小學自行採用。此時臺灣也開始進入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教科書就在“臺獨”意識形態之下漸漸“去中國化”,比如南京大屠殺被從歷史課本上抹去,“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日據時期”變成了“日治”,陳水扁在位時還推動過一個“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劃”,列出5000多個“不當”詞,結果,國劇改成“中國京劇”、國畫改為“中國水墨畫”。此外,壓縮“國(語)文”課、刪除文言文,以至中學生語文水準下降,把“列祖列宗”寫成“劣祖劣宗”。此事見諸報端,引發詩人余光中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不能以短暫的政治主張來干擾文化的傳承。” 

  認同下降的主因

  近幾年,兩岸關係有諸多突破,人民往來日趨熱絡,但是,各種民調數字顯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卻在下降。根據2011年的一項民調,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降至4.1%,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則創下54.2%的新高。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認為,因素當然很多,但主因是教育使然。

  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教授認為,教育對個人對國家的認同有深遠影響,從李登輝當政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開始撕裂;陳水扁更進一步推動以臺灣意識為主的歷史教育。例如把臺灣歷史劃分為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代、日本殖民、國民政府遷臺,幾段歷史等同敘述,一概被劃為“外來政權”,這樣的歷史課綱“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安排”,造成現在30歲以下人的認知就是兩岸“一邊一國”。

  潘朝陽指出,李、扁在臺執政20年,以教育塑造“臺灣認同”確實非常成功,在提倡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口號之下,教科書強調臺灣的原住民文化、歐洲文明、民主自由人權、日本現代化建設等,而中華文化則成為封建腐朽代表,好像臺灣人已經不是中國人,而只是華裔、華人。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