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同根:回顧來時路 何處尋鄉愁

2015年03月10日 17: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昨天是上元節,媽祖巡遊臺灣。臺灣一位有影響的人士説,臺灣的媽祖不是大陸的媽祖。看網友的各式評論留言,不覺笑了。

  多次去臺灣,總覺得臺灣人特別是基層的民眾,遠不是臺灣媒體呈現出的那種臺灣人。北部民眾的彬彬有禮,南部民眾的熱情,旅店服務的細緻入微,餐廳服務的貼心自然,讓人覺得親切而溫馨。臺灣人的這些養成,不僅僅是臺灣教育的普及,更與教育的內容有關。有臺灣朋友自豪地跟我説,儒家文化在臺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是的,臺灣的文化流淌著儒家文化的血脈,你走在臺北的街道、那些路名就會告訴你,你交著臺灣的朋友,他的修養在告訴你。同時,這一切也在告訴我,臺灣文化的根在大陸,臺灣人的血脈在大陸。任何“去中國化教育”,都不能否定湄洲媽祖是臺灣及東南亞媽祖的祖庭,東山的關公廟才是臺南關公的出處。大陸不僅是1949年去臺灣人的原鄉,更是多數臺灣人的根之鄉,魂之所。

  在臺灣,有一部分人,出於政治目的,總是想在文化上區隔大陸與臺灣的連接,甚至製造兩岸在文化上的對立,特別是教育上的“去中國化”,在臺灣的青少年中造成許多不正確、不符合歷史真實的錯誤認知,加大了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心理距離。這些,不僅會對兩岸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造成傷害,更會對臺灣人的心理造成傷害。

  最近,大陸興起一股留住鄉愁的文化反思。在社會高度現代化、人們受到更高教育的情況下,突然意識到,我們的來時之路在哪?我們的歷史記憶不能隨著現代化的高樓而消失了。鄉愁,可以説是一種對根的記憶,對文化的覺醒,使一個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

  臺灣已經進入後現代社會,漫步臺灣的大街小巷,臺灣人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值得敬佩。臺灣社會確實是一個瀰漫中華文化的地方。

  但是,臺灣歷史記憶能夠僅僅停留在臺灣嗎?顯然不能。你去臺北的故宮,豐富的藏品吸引了多少遊客,包括大陸人。然而,人們都知道,這裡不是故宮,而是一個放著故宮文物的地方。多少年後,當受著“去中國化”教育的這些年輕人,自豪地向其他國家的人們展示“東坡肉”、“翠玉白菜”的時候,心頭會不會突然涌起要看一看這些珍品的來時之路?去看一看附著在這些珍品上的文化之源?去看一看這些珍品曾經的安居之所?否定兩岸的文化連接,他們用什麼去撫慰這種原鄉之情、鄉愁之苦?

  兩岸本是同根生,一彎淺淺的海峽可作地理上的區隔,但終究隔不斷血的流淌、文化的相傳。因為,我們有共同的鄉愁。(文/顧祖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