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討論:為什麼沒有教好學生

2014年04月21日 09: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3月中反服貿協議大學生闖佔“立法院”,引發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學生運動,這段期間社會上有許多議論,其中一個是關於有沒有把學生教好的問題,有幾位大學校長出來表示了意見,有的肯定學生,有一位先説沒有教好學生,後來又否認道歉,最後還有一位法學院院長趁熱加“馬”,説“沒有教好馬英九”,罵起一個已經不是學生的政治人物。

  臺灣《新生報》20日社論説,如果看看參與這一場運動的學生,他們無論在“立法院”議場,在臺北街頭,甚至在電視政論節目中,都可以侃侃而談,也提得出一些他們想法的學理根據,如果以某一個角度來看,沒有人能説他們沒有得到相當的教育,至於是好還是不好,也就人言言殊了。

  在這一場學生運動中,可以聽到好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學理概念,譬如“公民不服從運動”之類,一些學生也都説得出,為什麼這些概念適用於今天臺灣的社會政治情況,他們的一些老師也加入詮釋呼應,一時間,反對他們意見的聲音顯得微弱而頑固,似乎儘是一種“反對有理,行動無罪”的社會氛圍。

  文章説,我們不想在這裡辯論,到底臺灣今天的情況,適不適用於採取“公民不服從運動”,也不願意辯論,到底警察的執法是不是“暴力”的幫兇,我們集中于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的教育。

  現今充斥在教育體系的概念,是教育的鬆綁,也就是不要給學生太多的學習負擔,不要強加給學生許多觀念,一切以鼓舞學生自由思考為前提。這些想法有贊成也有反對,可説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教育也似乎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看法的事務,但是如果認真檢視,便可以看出來,日前發生的那一場學生運動,正是近年臺灣一種主流教育思維所帶來影響的結果。

  這場學生運動是不是像參與學生所認為的,是一次對臺灣社會帶來新希望的社會運動,相信多年之後,包括這些學生在內的整個社會,會有一個回顧和反省。我們只在這裡討論,這場學生運動所顯現的社會問題,以及與學生教育相關的一些現象。

  青年的對現狀不滿,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長久現象,近年以來,由歐美到亞非,都發生了以學生為主力的社會運動,由反對財富集中少數富人的社會公平抗議,到爭取民主的抗爭,不一而足。尤其近年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年輕人失業苦悶,更給這種運動加柴添火,許多運動也都冠著一種花的名稱,反映出運動內裏的一種年輕浪漫情緒。

  學生的容易呼朋引伴發動運動,本來源於學校的一個環境條件,近時更有網路和手機形成的新社群網路,這回學生運動動員的快速,正是拜這樣一個手機網路之助,另外網路社群裏對議題勇於表達的氣氛,因嫺熟新科技而對這方面較不內行年長群體權威的藐視,都助長了參與運動學生對自己意見和地位的信心。

  這回運動中揭橥的許多時髦政治社會學名詞,本來是近代西方社會發展的産物,臺灣大學教育體系,多的是由西方學成而回的老師,對於這些流行于西方的概念,自是朗朗上口,但是這些概念就是在西方社會,也有因時因地的差異論述體現,甚至受到批判,移入臺灣環境的本土適應性,當然難免要出問題。近年對於臺灣大學教育的批評,正是教育的過度理論化,不重視生活經驗的傳承,尤有甚者,是這些理論的生吞活剝引入,致出現許多高喊時髦理論,與真實社會卻格格不入的荒謬景象。多年來一味擴張大學教育的美好想望,結果産生出許多好高騖遠的學生,恐怕是支援教育的廣大納稅人始料未及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