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的大學淪為街頭化?

2014年05月09日 09: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太陽花學運雖已撤離“立法院”,但余波盪漾,許多現象值得反思。日前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即撰文指出,在這過程中面對難題束手無策的代議體制咎由自取地一再被公民踩在腳底下,“國會”被佔領,“國會議員”不論藍綠反不反核都不斷被羞辱,無論做對做錯被迫非道歉不可。這一切,不只將使代議體制更加虛弱化,更無擔當和能力面對艱難的價值選擇;更嚴重的是代議體制本身如再不決心做徹底的改造的話,一旦民眾愈來愈相信,只有愈來愈神秘和愈激烈才足以解決問題,臺灣將從“憲政危機”走向體制崩潰。對此,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9日發表社評指出,林濁水的憂心值得我們省思。

  日前知名的《經濟學人》雜誌在臺灣一連串街頭運動後,認為“臺灣前途將越來越由街頭決定”。所謂旁觀者清,街頭運動者的興奮或許將是臺灣民主的悲哀。

  最近這一連串的街頭運動與以往有兩大不同之處,第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其對體制的挑戰,甚至如林濁水所言的“羞辱”,第二個不同在於學界在背後的深度參與及影響。在“立法院”場內場外,可以看到不少學者慷慨陳詞,帶領學生朝否定體制的方向前進。學者參與街頭,如果是把街頭大學化,那是好事,因為大學是一個自由、理性、多元的學術殿堂,不會只有輕飄飄的口號,而是沉甸甸的論述。但是在“立法院”內外,那時候只有一元的聲音,也就是反體制的聲音,或者是以反體制為戰術,來達到贏政權的目標。

  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臺灣街頭大學化,反而看到大學街頭化。3月學運興起之後,雖然島內各大學開始辦理各種有關服貿的座談或論壇,但是學生們卻把街頭帶到了大學,教授們或不敢攖其鋒,或順勢媚向學生,如臺大某院長有關沒教好馬英九的講話,完全是一種街頭語言。前一陣子臺灣“中央研究院”辦理研討會,仍然看到一些拿標語抗議的現象,更讓人驚訝這個街頭化的風潮竟然也吹到了研究機構。這些學生或許有“恐中情結”,但他們可能不知道,他們自己也製造了恐懼。

  林濁水指出,這幾次街頭運動有一項特質,即絕對主義與神秘主義。不論是3月學運或反核四運動,都具有絕對主義的色彩,因為只有一種聲音,其他都不被容忍,甚至於網路上充斥著語言暴力。而反核四運動又因為林義雄先生的禁食而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林先生的禁食過程,不僅外人無法窺其堂奧,內部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死亡的陰影更進一步催化神秘的力量。

  我們必須指出,不論是絕對主義或神秘主義,都是侵蝕“民主憲政”的病毒,因為民主的天性就是多元的、世俗的。現在這兩個病毒在臺灣肆虐,如果任其擴散,臺灣民主勢將被其蝕骨化肉以致于崩解。這些街頭運動自稱為公民運動,以捍衛民主自居,殊不知他們已把兩大病毒放到臺灣民主的血液之中,真是何其諷刺。

  林濁水認為臺灣的代議體制本身需要做徹底的改造,否則民眾愈來愈相信,只有愈來愈神秘和愈激烈才足以解決問題,臺灣將從“憲政危機”走向體制崩潰。我們認為,當前的問題不在於“憲政體制”,而在於對體制的認同問題。何況在這種絕對主義與神秘主義的氛圍下來討論體制改造,恐怕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像林濁水有這樣見識的人,就應該多站出來,揭穿絕對主義與神秘主義的恐怖面目,尤其是大學的知識分子,更應該致力於把街頭大學化,這才是絕對主義與神秘主義的解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