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文化是臺灣最值得驕傲的軟實力

2014年05月06日 10: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幾年前,沾了一位著名作家的光,應臺灣企業家嚴長壽先生邀請,訪問臺中。從此,我心目中的臺中地標,是一條當中草地比車道還寬的“綠道”,也稱為美術園道。初夏和暖的陽光下,臺中市交響樂團兒童團坐在草地上排練,一張張聰慧純真的面孔,比悠揚的琴聲更令人駐足。今年春天,隨香港中文大學與“文化臺灣”基金會舉辦的內地企業家臺港雙週遊學團,再次訪問臺灣。

  臺中市長胡志強是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他每年的施政報告以文化政策開篇。説起6年前市民平均每年參與4次文化活動,而現在為每年20次,全臺灣第一,他難掩得意之情。政府預算中,4%用來推廣文化活動。當晚我參加了在臺中圓形露天劇場舉辦的民歌演唱會。劇場內可容納一萬人,設計者聰明地讓另外兩萬人,可以通過大螢幕在週邊草地觀看。當晚座無虛席,歌手包括羅大佑,臺下坐著馬英九。那位作家朋友後來在文章中抱怨坐頭排的馬英九太高,擋住了她的視線。我禁不住頻頻留意座中一對夫婦,妻子一條衣袖空垂,丈夫隨音樂在她腿上輕拍。一曲畢,二人默契地各舉起一隻手掌對擊。他們看得開懷盡興,旁觀者為之心有慼慼。那是胡市長和他車禍余生的太太邵曉鈴。

  當晚的演唱會免費。次日,有位女士告訴我,她聽過一次蒙古馬頭琴表演,很受感動,打算邀請演奏者到臺中來,市文化局已經答應資助20萬台幣,她需要另外向企業家籌集60萬。是否接受政府資助,是個難題。因為由政府出面組織的活動,必須免費向市民開放。這位女士和她先生,還有此行遇見的許多臺灣各階層的人士,自稱是推動臺灣文化建設的志工。在臺灣企業家中,可以找到許多嚴長壽先生的同路人,他們是為臺灣文化擊掌的其中一隻手掌。

  2009年,嚴長壽先生創建了“公益平臺文化臺灣”基金會。基金會一方面與政府合作,推動公共事務,另一方面以專業標準組織培訓,並協助原住民藝術家找到自己的舞臺,讓當地青少年發揮潛能與創造力。嚴先生常説:“罵是沒有用的,捲起袖子來幹活”,這表現出企業家的特質。當然,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有社會擔當與文化關懷的生意人畢竟是少數,但只要社會給有關懷的人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身體力行,就會發生改變。要是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可以振臂一呼,必有應者。看嚴先生的卓越成就,我腦袋裏涌出許多問號:一位企業家,民間人士,怎麼能夠去參與政府不少重要規劃?他的著述講述了其間的艱難和“技巧”,他的參與並非都是應邀作為顧問,更多是他和他的同道爭取來的機會。

  聽到不少到臺灣去過的人評論説,臺灣民間生氣勃勃,政治一派亂象,政府問題多多。實際上,觀光者看到的成績後面,是官方與民間共同的默默耕耘。如果沒有把握資源的政府支援,民間能夠獨立發揮作用的空間其實有限。例如讓年輕人回鄉創業,同樣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臺灣的社區營造計劃,提出紮根、永續(即“可持續”)。有趣的是,因為文化的根基,故鄉的認同,才可以令人有回家的長久和根本的衝動。大陸也有類似的鄉村建設計劃,稱之為新農村建設。遺憾的是,文化在其中的分量還不夠。

  我們訪問過的NGO,當然都是主人家精心挑選的十分成功的例子。同行的企業家,三句話不離本行,常常太過於直截了當地問及經費來源、投入産出等問題。一般政府的資助都佔30%~70%,項目都靠向政府投標競爭而獲得資助。當然,這些組織中精明能幹的員工、熱情的志工,看來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不少能幹、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選擇投身社會服務,家庭主婦、退休的人進入志工隊伍,是臺灣的一道獨特風景。

  臺灣的“文化紮根運動”,據説與1980年代的本土化運動並生。文化政策漸自貫穿並融合在政府施政理念之中。龍應臺在2009年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時,就文化及文化政策都寫過文章,最簡單的定義是:“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能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延伸而言,對人的關懷,即文化關懷,反之亦然。嚴長壽先生則認為,文化是臺灣觀光最大的附加值,最重要的工程是落實文化政策,這才是臺灣最值得驕傲的軟實力。

  臺灣的文化和中華文化結緣,源遠流長。不僅如此,1950年代後的臺灣文學與藝術,傳承了在另一塊大地上被拋卻的衣缽。讀一讀余光中的詩文、王鼎鈞的《流亡四部曲》、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臺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便可以明白。當然,各種宗教在這裡可以傳承、共生,也是提供文化多元發展、凝聚社會健康力量的重要因素。多虧1980年代的本土化運動,令多姿多彩的原住民文化受到重視,而臺灣文化與國際不同文化得以交融互補。這就是嚴長壽先生常説的臺灣獨特的軟實力。(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培訓計劃顧問)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