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電影《KANO》惹爭議:1931台灣的美好年代?

2014年03月14日 07:5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眼下,臺灣電影的票房冠軍是一部日語名字的本土電影《KANO》,意為“嘉農(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電影由上世紀30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敘述1931年由日本人和臺灣人共組的嘉農棒球隊,在日本教練的帶領下過關斬將、勵志求勝的過程。該片在宣傳詞中強調“族群融合”、“找回臺灣的美好年代”,雖然在臺灣票房大勝,卻引發是否媚日的尖銳討論——

  有必要把殖民統治美化到有如天堂樂園的境界嗎?KANO球隊根本就是一支日本球隊,該片整個是在封閉與極權的日帝統治格局裏,所有的歡呼與喝彩都屬於日本帝國。我反對媚日但不仇日,畢竟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原諒歷史錯誤但不表示你就要去歌頌日本殖民當皇民啊!

  ——網友Kelly Zeng留言網站引發熱烈討論

  臺灣在政治惡鬥下,民眾每件事都要選邊站才有安全感,親日等於反中,親中等於反日,大家一起交個朋友不行嗎?我拍《賽德克巴萊》有巴結原住民嗎?説我賣臺?請問臺灣現在還有什麼好賣的?臺灣的歷史有不好、有矛盾、有遺憾,但也有值得驕傲的,臺灣已經長大,我們要讓自己更強壯,不要一直帶著刺,花開了,蝴蝶自然就會來。

  ——《KANO》監製、《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

  上網瀏覽魏德聖的專訪,他説《KANO》還原過去的年代,強調永不放棄的運動員精神以及不同族群間合作的價值觀。主持人還説:“在1930年代,日本曾經瘋臺灣。”關了電腦我釋放了沉重,心想,還原歷史的《KANO》原來是給日本人看的啊!而且還只是片段還原。

  ——觀眾嚴子林投書《聯合報》:《你KANO了嗎?我沉默了……》

  魏導拍《KANO》,忘了《賽德克巴萊》,嘉農棒球隊奪得甲子園亞軍前1年,日本政府才用飛機大炮毒氣彈殘酷鎮壓了霧社,該片表面上歌頌嘉農棒球隊奮戰不懈的運動精神,骨子裏巧妙從事置入性行銷,有意無意為日本殖民統治搽脂抹粉。

  ——文字工作者黃榮志

  魏導説1931年“是臺灣最漂亮的年代”:工農業成熟,社會穩定,藝文與體育才能發展……未獲魏導青睞的重要史實是,日本設立嘉義農專的目的,除了提升農産增進殖民母國利益,另一任務是改良臺米品種,育出日本人喜歡的蓬萊米。日本在臺灣的所有建設,皆有自利動機,臺灣順便沾帶一點好處。稍具尊嚴的臺灣人,都不會以日本人的角度,看待嘉義農專和嘉農棒球隊。

  ——淡江大學經濟係副教授林金源

  電影刻意安排嘉農球隊與八田與一(日本工程師)在嘉南大圳(日據時期的水利工程)作美好的相遇,但當時卻是臺灣殖民地時期悲慘的時候,臺灣政治反抗運動都在這年遭到撲滅,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産黨等都被強制解散;領導農民運動的領袖簡吉這年被逮捕入獄。從史料可以發現,當時農業現代化成功時,也是臺灣農民遭受最不公平的待遇時。那種剝削與淩虐的實況,都寫進賴和的小説《豐作》裏。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陳芳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