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借“李安熱”重振臺灣電影産業

2013年02月28日 09: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李安再次於奧斯卡給臺灣媒體乃至電影業者不少啟示與期望。臺灣《經濟日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如何振興臺灣電影事業,以協助其他文創産業的發展,已成為朝野都必須慎思突破的要務。

  全文摘編如下: 

  來自臺灣的李安,再次於奧斯卡金像獎的激烈競爭中奪得最佳導演獎,令臺灣各界幾近瘋狂;無論是平面及電子媒體,或是廣播、網路的討論,可能都要好一陣子才會逐漸消退。之所以讓臺灣如此著迷,除了李安來自臺灣、成長在臺灣、唸唸不忘臺灣外,應該也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主要在臺拍攝,可能為臺灣帶來難以臆測的商機和電影業的再興,讓大家充滿無限想像和期待有關。 

  然而,臺灣電影事業的沒落,早已是殘酷的事實。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在2008年為臺灣電影吹起了衝鋒號,陸續帶來了《艋舺》、《痞子英雄》、《雞排英雄》、《陣頭》、《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愛》、《大尾鱸鰻》等破億元票房的影片。但不可諱言的是,島內1年平均只看1部電影,其中九成是好萊塢電影,市場環境極差。臺灣電影市場近年好不容易由2007年的2億元(新台幣,下同)上升到2011年的13億元,但仍然只佔市場總量75億元的二成,出口額更只有1億元左右;能否持續成長、恢復過去的榮景,沒有人能夠完全樂觀。 

  臺灣電影市場的問題,大家都非常清楚:內需市場狹小,無法支援大製作;專注于小品藝術題材,偏離大眾市場;缺乏投資平臺或媒合機制,難以籌募資金;缺乏國際合作機會,無法打開國際市場;導演、編劇和其他人才持續出走;有線電視及網路興起,加上盜版猖獗,電影人口持續萎縮。 

  從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觀點來看,當臺灣影片無法在生産製造上以低廉成本製作出更精良的産品時,最好的政策就是以進口取代。然而,從産業發展眼光來看:電影産業從影片製作、動畫製作、特效後制、沖印、字幕、剪輯、轉錄、發行、代理、版權交易、授權使用、錄影節目帶製作及發行、電影院等,涉及了許多工作;在達到一定規模下,當然有助於電視、漫畫、設計、舞蹈、服飾等産業的發展,會關係到臺灣文化創意産業的興衰,絕非單獨産值能夠評價其重要性。因此,在此文創當道、軟實力超越硬實力的國際環境下,如何振興臺灣電影事業,以協助其他文創産業的發展,已成為朝野都必須慎思突破的要務。 

  當然,大家都看上了大陸的巨大市場。大陸文創中的電影、電視業,規模更是臺灣百倍左右,且市場仍快速成長。若真能掌握這個龐大市場,成長茁壯之後就有機會躍上國際舞臺。特別是在2010年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收清單,已經開放臺灣電影不受境外影片每年上限的規範,是好影片就有機會登堂入室。然而,大陸電影市場最大的限制條件,在於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若捨棄大陸市場,繼續拓展臺灣本土或海外市場,不是遇到上述市場有限,就是缺乏國際化而無力邁出海外。因此,若要爭取臺灣電影的復興機遇,應善用大陸的契機。 

  現在,由於李安是華人,挾著兩座奧斯卡金像獎的聲威,在華人世界當然通行無阻;加上他有意再拍部道地的臺灣本土片,因此,如何吸引他帶領臺灣的年輕人和歐美的高科技合作,合拍幾部可以在海峽兩岸都受到歡迎的電影,栽培新世代的臺灣電影工作者,應該是業界共同努力的目標了。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