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草根美食”:我家有“面”客來勤

2013年11月08日 08:1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臺北,穿街走巷,品嘗老字號傳統小吃,是一樂,五味雜陳,樣樣給力;驅車尋覓隱於民捨得“草根美食”則是另一樂。有資深驢友告訴同行,“草根美食”的特點是家常+溫馨,凡赴臺者,不可不吃。

  漂泊的日子,想念媽媽的味道

  一夜秋雨,滿目微涼。“吃碗牛肉麵吧!”成為這個季節裏,臺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呼朋喚友,充滿回憶與回味的溫馨邀約。

  從事出版音樂業的歐妞女士,憑著敦厚的一臉福相,手制獲過“人氣冠軍王”的牛肉麵,操持“我家廚房”,為臺北的草根美食增添了一份濃厚文化元素。

  初識歐妞,是在深藏于臺北新店社區的一座三層小樓,一塊招牌就是一種色彩。步入樓內,居家陳設,琳瑯壁挂,隨目可及的小瓷人、小相框、小貝殼……似乎時光倒流,食客們重新回到孩童時代。

  歐妞告訴記者,她與丈夫歐生陽在音樂出版界打拼。退休後,有著獨門牛肉麵配方的她,開了這家店,她説不圖賺錢,就希望與兒孫們守在一起,其樂融融。

  據了解,臺北類似的餐館很多,無宴客級精美菜色,或頭戴高帽大廚,大都是臺灣人吃得到的家常菜,平淡中蘊藏豐富內涵。臺灣知名律師許文斌笑稱,在“我家廚房”吃飯,吃的是媽媽的味道與濃濃的人情。

  創業的日子,倚仗媽媽的臂膀

  臺北有多少酒樓食肆,難以一言以蔽之。

  作為地道的平民美食,臺灣牛肉麵攤位遍佈街頭巷尾。有著“牛肉麵之都”美譽的臺北,每年舉辦盛大的“臺北國際牛肉麵節”,票選過程十分紅火,可媲美大陸海選“超女”活動。不管是“牛爸爸餐廳”裏全球最貴的牛肉麵(334台幣一碗,約合70元人民幣),還是路人偶然發現的小餐館中,都能找到最好吃的牛肉麵。

  歐家長子歐正孝,從小見慣媽媽做牛肉麵、煮紅糟米、釀梅子酒,耳濡目染,也熱衷於烹飪。如今他主理“我家廚房”,最拿手的也是牛肉麵。

  談及打造“人氣王冠軍”牛肉麵,歐正孝直言“當時十分困難”。他帶著被戲稱為“老弱婦孺的組合”,投入到不被人看好的計劃中。從採購、洗泡、分割、燒制,均親力親為,而最辛苦的還是媽媽歐妞,因為她是熬湯的“掌門人”。牛肉麵最重要的秘密在於湯,其次是食材,最後是當地、新鮮、原味的手法。在半湯半面的狀態下,讓麵條吸足高湯及牛肉的香味。臺前功夫簡單,臺後功夫做足,這就是臺灣牛肉麵有別於其他湯麵的原因。

  “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市井美食。臺灣人好美食也講究實惠,吃碗麵條加個滷蛋花不了幾個錢,很多小麵館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從專業角度看,‘草根美食’的製作工藝、就餐環境與大店無法相比,但食客就是買賬。”

  尋常日,等候晚歸的孩子

  細看臺北,是美食天堂,也是一個充滿人文情懷的城市。

  “我家廚房”女主人歐妞,當客人圍著小爐上座時,她會一邊當著客人的面調製,一邊閒話家常,這已是歐家傳統。

  愉快的美食製作,娛己悅人,在互動的過程中,除了恰當的原料恰當的火候,更需要製作者的用心,用歐妞的話説:“要加一點點愛在裏面”。於是,就有了傳説中“媽媽的味道”。而懂得欣賞和體會,就是對她最好的犒賞。

  對於曾經滄海的歐妞而言,賺錢並不是第一位的。她透露,有很多熟客建議她去鬧市區開店,或者經營加盟店,這樣可以擴大規模,她認為恰恰是由於工業化生産,有些臺灣小吃失去了原有的香濃口味,不再是臺灣人“記憶中的味道”。

  因此,她會堅守配方和純手工,置身深巷卻聲名在外,她説,靠的都是回頭客,住得較遠的也會在週末專門趕來。

  拾級而上,家中一盞燈火佇候。

  歐妞説,這又是哪個晚歸的孩子,來吃飯了。(冽瑋 陳立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